今天是2025年07月27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景德镇陶瓷大学爱心社党支部暑期三下乡实践队赴浙江杭州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青年投身基层治理与文化振兴,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着力提升“党建带团建”工作实效,景德镇陶瓷大学爱心社党支部赴浙江杭州暑期社会实践队于6月26日至7月2日深入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三宝社区,开展为期7天的实践活动。实践队紧扣“社区服务暖民心、非遗调研寻文脉、课堂育人助成长、宣讲传承焕活力”四大行动主线,通过志愿服务、文化研学、教育科普等多元形式,为基层社区治理现代化与非遗文化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一、【银龄守护·生态共治】社区服务实践系列

为积极响应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号召,实践队于 6月27日至7月1日期间,在杭州市拱墅区三宝社区开展 “银龄守护・生态共治”系列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实践队以“为老服务、生态治理、新业态关怀、反诈宣传”为核心,通过入户走访、志愿巡河、驿站服务、科普宣讲等形式,为基层社区治理与民生服务注入青春动能,探索新时代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

6月27日上午,实践队深入走访杭州市拱墅区三宝社区三户高龄老人家庭,以亲切交流询问身体状况,通过陪伴互动传递人文关怀,切实回应老年人生活需求,践行尊老敬老传统美德,为基层养老服务注入青春力量。让老人切实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与支持,也让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与老人聊天。 通讯员 傅书萍 摄

6月27日下午14时,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际,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队联合杭州市拱墅区三宝社区,开展“河清岸绿・生态共治”志愿巡河行动。实践队成员身着红马甲在余杭塘河沿岸清理垃圾;聆听社区工作人员讲解水生态治理历程,深化对“系统治理”“科学治理”的认识。此次行动中,实践队协同社区共治河道生态,将理论转化为基层实践,为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画卷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清理捡拾废纸、塑料瓶等垃圾。通讯员 杨瑞 摄

图为三宝社区工作人员向实践队员讲解余杭塘河的生态治理历程。 通讯员 傅书萍 摄

6月27日下午16时,为响应国家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守护群众财产安全的号召,实践队于大悦城广场开展防诈志愿活动。活动中,实践队员向群众发放防诈宣传手册,结合养老诈骗、网络刷单等高发案例,以通俗语言普及防诈知识,通过互动讲解让安全知识“入脑入心”,切实增强群众自我保护能力,以实际行动筑牢安全防线,展现高校学子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图为实践团队宣发反诈传单。通讯员 胡奕楠 摄

图为实践队员讲解宣传单内容。 通讯员 胡奕楠 摄

7月1日下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4 周年之际,实践队走进大悦城小哥驿站,开展“驿路清凉・关爱新业态劳动者”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活动中,队员为外卖小哥递温水、整理驿站书籍,并规范周边共享单车停放,以实际行动响应党对青年服务社会民生的号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理论学习转化为服务基层的生动实践,彰显青年志愿者奉献社会的初心与使命。

图为实践队员为外卖小哥递水的场景。通讯员 胡奕楠 摄

图为实践队员在驿站整理书籍。 通讯员 胡奕楠 摄

图为实践队员摆放共享单车的场景。 通讯员 胡奕楠 摄

二、【运河寻脉·非遗活化】文化调研系列

为深入学习中国优良传统文化,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实践队于2025年6月28日至6月29日在杭州开展了以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为主题的相关调研活动。通过博物馆研学、专家座谈、技艺体验等形式,聚焦大运河文化与陶瓷艺术的跨界融合。

6月28日上午,景德镇陶瓷大学爱心社党支部赴浙江杭州暑期社会实践队开展了京杭大运河文化调研活动。为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走进了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及刀剪剑博物馆,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调研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参观与学习,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底蕴,增强文化自信与传承意识。

图为实践队队员正在参观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通讯员 胡奕楠 摄

6月28日下午14时,实践队在杭州市拱墅区三宝社区与特邀浙江省文化特派员徐教授就大运河非遗文化交流和“大运河+陶瓷”双向赋能开展座谈会。会议旨在推动双方的文化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助力大学生深刻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使用。

图为徐教授正在讲述大运河文化。 通讯员 胡奕楠 摄

图为大合照 通讯员 胡奕楠 摄

6月28日下午16时,实践队特邀吴昌硕研究会理事、中国书画研究院会员胡老先生为实践队队员讲课。胡老先生以书画为引为实践队队员讲述了京杭运河根据不同时代的经济关系分时性开凿和大运河的古法用途以及利用“水位差”航运过程。课堂旨在助力大学生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文化弘扬的必要性。

图为胡老师正在为实践队队员授课 。通讯员 胡奕楠 摄

6月29日上午,实践队来到中国茶叶博物馆,跟随讲解员体验茶文化的自然性特征,对茶树种类、制茶工艺以及茶的冲泡方法三个主要方面进行研究学习。团队成员们深度了解西湖龙井茶采摘与制作技艺的非遗文化内核,体悟其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重要代表的独特价值。

图为实践队成员正在认真聆听讲解。 通讯员 王雅萍 摄

6月29日下午,团队成员来到“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进行实地调研。队员们先后参观了印学博物馆、柏堂、竹阁等标志性建筑。过程中,大家相互交流,围绕金石文化与陶瓷艺术的跨界融合展开探讨,认为非遗生命力既在工艺本真中,更需借高校智慧与现代传播,让古老技艺在青年手中焕发新的生机。

图为实践队成员正在参观西泠印社中的印章。 通讯员 王雅萍 摄

三、【文润童心,智启未来】素质课堂系列

为响应国家青少年综合素质培育与文化传承政策导向,紧扣“三下乡”文化育人工作要求,6月30日,实践队在拱墅区三宝社区会议室开展 “乐趣课堂系列” 活动。活动围绕“文化传承、科学启蒙、艺术浸润”三大维度,开设汉字、音乐、浮力、陶瓷四大特色课堂,以趣味互动形式丰富社区儿童文化生活,在知识传播中提升青少年综合素养,为基层社区教育与政策落地搭建实践桥梁。

6月30日上午8时,实践队开展汉字课堂活动。为解读文字魅力、传承文化精髓,课堂以 “汉字卡片” 演示部首组合与演变,引导小朋友发现汉字结构之美,激发学习兴趣。此次活动旨在通过趣味互动与实践体验,让孩子们掌握构字规律、扩充汉字储备,增强文化自信与认同,课堂气氛活跃。

图为实践队员的课堂展示。通讯员 胡奕楠 摄

6月30日上午10时,实践队开展音乐课堂活动。课堂通过跟唱熟悉儿歌、五官指认游戏和小组表演等形式,让孩子们感受音乐节奏韵律。此次活动以美育启蒙为宗旨,旨在培养儿童艺术素养。让小朋友们在欢声笑语中体验艺术魅力,同时让美育的种子也在欢声笑语中破土。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进行授课。通讯员 胡奕楠 摄

6月30日下午14时,实践队开展浮力课堂授课。为引发科学探究兴趣,课堂以 “死海之谜” 导入,通过描述鸡蛋在盐水中漂浮的现象,引导小朋友思考讨论。通过原理讲解,让小朋友们体验从现象到原理的完整科学探究链。此次课堂旨在通过实践操作揭示盐水浮力奥秘,拓展密度、重力等知识,培养科学探究意识、动手能力和思维习惯。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进行授课。通讯员 胡奕楠 摄

6月30日下午16时,实践队开展陶瓷课堂活动。为感悟千年陶韵、弘扬非遗文化,课堂以动画短片介绍陶瓷历史、种类和制作流程,加深小朋友对陶瓷文化的认知与热爱。在实践环节,引导小朋友通过陶泥进行揉捏、塑形和装饰技巧的学习与创作,完成专属陶瓷作品。此次课堂旨在通过动手实践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方式,锻炼青少年手眼协调、空间思维和专注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成就感。

图为实践队队员正在进行授课。 通讯员 胡奕楠 摄

本次“乐趣课堂”以文化传承与素质培育为核心,通过四大学科趣味课堂,让儿童在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与科学乐趣,形成“高校+社区”协同育人的基层实践样本。活动既在童心沃土播撒五育融合的种子,也让青年实践队员们以躬身实践践行文化育人使命,为响应文化强国战略、培育兼具文化自信与科学素养的时代新人注入青春动能。

四、【瓷韵传薪·非遗赋能】社区宣讲系列

在文化自信与传承创新成为时代强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政策指引下,7月1日,实践队在杭州市拱墅区三宝社区,成功举办了“非遗薪火”宣讲系列主题活动。此次活动以陶瓷这一承载千年华夏文明的艺术载体为核心,面向青少年儿童群体,生动普及非遗文化,积极响应国家对文化传承与教育从娃娃抓起的号召。

7月1日,实践队在杭州市拱墅区三宝社区开展“非遗薪火”主题宣讲,此次活动通过“理论宣讲 + 动手实践”的形式,面向社区青少年儿童展开了一场生动有趣的非遗文化普及活动。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进行陶瓷文化知识宣讲科普。通讯员 胡奕楠

活动现场,宣讲成员借助精心制作的 PPT,以 “穿越千年瓷都景德镇” 为脉络,从陶瓷制作流程到传统技艺标准,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带领孩子们解码华夏文明。当讲到宋代青白瓷 “青如天、明如镜” 的工艺魅力时,孩子们纷纷举手提问,现场互动热烈。在“手绘陶瓷”实践环节,小朋友们以陶泥为画布,将花鸟、山水等传统纹样与卡通形象融合创作,有的用彩色颜料描绘小桥流水的童趣场景,有的以稚嫩笔触勾勒萌态动物,让千年陶瓷技艺在童真创意中焕发新生。

图为小朋友们在实践队指导下认真参与陶瓷绘制活动。通讯员 胡奕楠 摄

图为小朋友向实践队员表达自己的陶瓷绘画创作想法。通讯员 胡奕楠 摄

本次活动不仅丰富了社区儿童的暑期生活,增强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也让非遗陶瓷文化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人心,真正走进社区、走进家庭。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非遗文化的薪火在下一代心中悄然点燃,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温度。

图为小朋友们与实践队员展示亲手绘制的陶瓷作品。通讯员 胡奕楠 摄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本次暑期社会实践,实践队成员们以陶瓷艺术为桥梁,将“银龄服务”“生态治理”“非遗传承”等实践场景转化为行走的思政课堂——爱心敬老时传递的人文温度,巡河护水时践行的绿色理念,非遗课堂上点燃的文化自信,无不彰显着新时代青年对“强国有我”的生动诠释。从大运河的千年文脉到社区治理的现代智慧,队员们在躬身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唯有将专业所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让青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才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正如队员们所言:“实践终有尾声,但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使命,永远在路上。”(文/杨瑞 杨彩虹 图/胡奕楠)

上一篇:合工大软件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采访三位工大校友
下一篇:【三下乡】以生命教育之名,点亮蓓蕾成长之光——“志”在春“生”营教育关爱服务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