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艺术与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小璇带领麟创助农实践团前往惠州市惠阳区沙田镇开展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产品设计系主任敖景辉、副主任刁培煌,美育教研室教师潘莹莹,辅导员丘庆达、韩奇、陈琪共同前往。团队以“挖掘麒麟文化、赋能农产品升级”为主题开展助农实践,深入探寻麒麟文化的历史底蕴,聚焦农产品包装设计痛点,通过实地调研与创意碰撞,让非遗文化与乡土农产碰撞出别样火花。
图 1团队成员及老师出发图
调研访谈活动:深挖麒麟文化 体察农产实情
带着 “如何让传统文化与农产品结合” 的思考,实践团首先来到沙田镇麒麟文化馆。在沙田镇东澳村书记助理的讲解下,团队系统了解了麒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历史渊源。馆内陈列的历史实物、影像资料,生动展现了麒麟作为吉祥瑞兽的象征意义 —— 历来被视为驱邪避害的灵物,每逢年节或庆典,舞麒麟都是必不可少的活动,这一习俗在沙田镇代代相传,成为增强地域认同的重要文化符号。
实践团成员仔细观摩麒麟形象的细节特征,从传统纹样中寻找可转化的设计元素。“麒麟的造型里藏着民间智慧,这些图案如果能用在农产品包装上,既能体现地方特色,又能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文化。” 书记助理说。团队成员边听边记录,不时用镜头捕捉纹样细节,为后续设计积累素材。
图 2参观沙田镇麒麟文化馆
次日,麟创助农实践团采访了东澳村村委张书记。张书记详细介绍了村里的基本情况,东澳村历史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着这里的一方水土。他还深入讲解了东澳村传承麒麟文化的历史脉络,特别提到麒麟中木、水、火、土、麟。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当地的精神传承。同时,张书记还介绍道,村里浇灌农产品的水源来自山上,是无污染的天然好水,这为农产品的优良品质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信息让实践团对当地的文化与农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图 3团队成员与村委书记访谈
离开文化馆后,在书记助理的带领下,实践团走进沙田镇的田间地头。种植户们正在田间劳作,看到实践团来访,热情地介绍着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品质特点。实践团成员蹲在田埂边,仔细观察稻穗的形态、荔枝的果形,用相机记录下作物的细节特征。他们注意到,当地农产品包装缺乏统一的视觉标识,难以在市场中形成辨识度。
交流探讨实践:凝聚设计共识 明确改进方向
为确保包装设计贴合实际需求,实践团与沙田镇团委负责人黄懿苗、文化站站长林雅琪、宣传办秘书钟巧燕召开座谈交流会。会上,林雅琪站长提出了对包装设计的要求,希望借助设计推广品牌,提高附加值,通过包装升级提升农产品价值,从而在产量有限的情况下提升农户收入。沙田镇团委负责人黄懿苗结合本地文化特色提出建议:“包装要处理得既传统又现代,让不同年龄层的消费者都能接受。”宣传办业务骨干钟巧燕则从市场角度补充:“包装要考虑不同产品的特性,同时突出产品卖点,比如麒麟菇要求透气、大米要求密封等。”
针对现有包装的不足,双方展开深入分析:一是包装上缺乏农产品元素,未能体现地域特色;二是设计普通,吸引力不足。实践团认真记录各方意见,决定在后续设计中重点解决这些问题,兼顾文化性、实用性和市场性。
座谈会后,实践团成员了召开内部讨论会,将收集到的建议整理分类,进一步细化设计方案。“这次交流让我们的思路更清晰了,设计不能只追求美观,更要符合农户的实际需求和市场的接受度。” 团队负责人说。
实践意义与展望:注入青春动能 助力融合发展
经过紧锣密鼓的设计,团队成员根据调研要求和各方意见,率先完成了大米包装的设计初稿。初稿巧妙融入了麒麟文化元素,也受到了对接方的表扬。这一初步成果让实践团备受鼓舞,也为后续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图 5麒麟米设计稿初稿
下一步,实践团将结合本次调研所得和各方意见,进一步完善大米包装设计方案,同时全力推进其他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工作,争取早日形成系列化的包装方案。力求让每一件包装都成为传播麒麟文化的载体、提升农产价值的帮手。此次实践活动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社会实践是连接校园与社会的桥梁,只有深入基层、了解实情,才能让所学知识真正服务于实际需求。未来,随着设计方案的落地,麒麟文化将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为沙田镇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供稿 杨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