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农粤同行助农先锋队”学生近日化身网络主播,走进肇庆市广宁县竹博园,与非遗传承人共同开启“竹见广宁,编承匠心”主题直播,将当地特色非遗——广宁竹编的故事推向更广阔舞台,并通过校园实践助力技艺传承,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为响应团中央“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投身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农粤同行助农先锋队”深入肇庆市广宁县,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广宁竹编,探寻其从传统工艺到现代传承的全产业链发展路径。
直播赋能:经纬之间展匠心,破壁出圈引关注
在广宁县宝锭山风景区竹博园内,学生主播与非遗传承人李伟东、钱松星联袂出镜。镜头带领观众领略清代“万字纹”竹编灯笼、古朴雅致的竹编餐具等展品,感受时光沉淀下的精湛技艺。传承人李伟东现场展示五年生毛竹标本,详解选材与工艺关键:“五年生、竹节间距30厘米以上的毛竹,经过‘三蒸三晒’处理方能达到最佳韧性。太老易脆,太嫩易断,分寸拿捏是功夫。”他对比手工杯垫与工业仿品,直观呈现手工制品边缘光滑、篾纹精细的匠心所在。传承人钱松星则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在教孩子时,他们的奇思妙想常给我们带来灵感。”青年学子以鲜活视角解读传统,为直播注入历史厚重感与青春活力,有效突破了地域限制,吸引大批网友在线关注广宁竹编。
图为农粤同行助农先锋队与广宁竹编非遗传承人直播画面 陈喜杨 供图
校园深耕:非遗进课堂,匠心育新苗
直播热度未减,传承的接力棒已传递至校园。先锋队随即走访广宁县第六小学,与李伟东、钱松星深入探讨竹编技艺校园普及。两位传承人不仅是技艺守护者,更是校园推广的积极践行者,已牵头编写适合学生的竹编教材。双方围绕课程落地细节展开交流:如何简化“分段开片”、“刮篾去青”等工序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创意(如学生创作的“哆啦A梦”竹编作品),让“乱编”技法中的想象力在课堂绽放。从直播间的技艺解读到校园里的教学深耕,竹编正从指尖技艺转变为滋养青少年文化自信的生动载体。
图为非遗传承人与先锋队在广宁县第六小学交流非遗竹编 陈喜杨 供图
闭环传承:新媒体助力,共绘振兴新图景
短短两天的活动,初步勾勒出“传播-扎根-生长”的非遗传承闭环。线上直播有效扩大了广宁竹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校园实践则夯实了代际传承的基础。先锋队与传承人达成共识:未来将持续发挥新媒体优势,推动“非遗+文创+旅游”融合发展;同时深化校园合作,普及竹编课程,努力将广宁竹编打造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文化名片,为乡村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活力,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
图为农粤同行助农先锋队与广宁竹编非遗传承人合照 陈喜杨 供图
从竹博园的直播间到第六小学的课堂,青年学子的创新实践与传统匠人的坚守相互交融,共同在广宁竹编的经纬之间,编织着绵长而充满希望的传承新篇章。
(作者:陈喜杨、郑欣儿、黄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