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15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人工智能赋能养老服务的武汉实践:科技温度与人文关怀的双重奏

7月14日电(通讯员张蓉 曾美琳)为助力人工智能赋能养老服务,2025年7月上旬,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字摆渡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武汉市不同社区,实地调研了解武汉市不同社区的人工智能养老服务。

团队分别调研了武昌区水果湖街北环路社区、江岸区劳动街惠中社区、汉阳区琴断口街百灵社区。据悉,以上三个社区都是武汉市2023年创建的人工智能赋能养老社会实验社区,通过各具特色的实践,共同描绘出一幅科技与人文交融的智慧养老新图景。

一、北环路社区: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并重

北环路社区通过打造“线上+线下”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与养老服务的创新融合。线上,社区建立了智能养老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助医、助餐、助洁等精准服务,并依托居家监测系统实现24小时安全守护;线下,智慧养老信息中心展示了AI居家应用场景,虽然小型智能设备较受欢迎,但大型设备仍面临接受度低的现实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社区在推进技术应用的同时,始终注重人文关怀。专门开辟老年活动中心,提供棋牌、舞蹈等休闲空间,并创新推出"老年人托管"服务,让科技的温度与人的温情相得益彰。这种“智能监测+人工响应+人文关怀”的三维模式,为社区智慧养老提供了可复制、可持续的发展样本,展现了科技向善的养老新图景。

图为团队成员在北环路社区与老年人访谈 裴一璇 摄

 二、惠中社区:双轨并行破解养老难题

惠中社区通过幸福食堂与人工智能养老样板间的双轨实践,展现了科技与人文并重的养老新思路。幸福食堂不仅提供长者优惠、优先就餐和上门送餐服务,更延伸至健康监测、心理关怀等增值服务,构建了“餐饮+照护”的社区养老生态。而智能养老样板间虽展示了AI呼叫器、智能床垫等前沿技术,却面临普及难题——部分老人因操作门槛或情感需求更倾向传统照护方式,形成明显的"数字鸿沟"。值得注意的是,已有部分长者开始拥抱科技,运用AI工具改善生活,这种代际差异正推动养老服务向“技术适老化”与“人文温度”相融合的方向发展。未来需在降低技术使用门槛的同时,保留养老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人情味,才能真正实现科技赋能下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安。

图为惠中社区智能养老器具陈设 曾美琳 摄

三、百灵社区:系统化改造实现精准服务

百灵社区通过系统化适老改造,构建了“智能防护+人文关怀”的智慧养老体系。社区精准选择紧急呼叫按钮、生命体征监测仪等实用设备,实现24小时健康监护和“三方联动”应急响应,特别关注夜间高危时段,让独居老人安全更有保障。  

社区创新推出智能设备租赁服务和沉浸式体验空间,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实现从“有设备”到“会用设备”的转变。工作人员对每位老人需求的熟稔,与智能系统形成优势互补,彰显“科技是工具,人文是底色”的服务理念。  

在这里,AI技术解放的人力转化为更多文化陪伴,数据分析让服务更精准,养老正逐步变为享老。百灵社区的实践表明,当科技真正读懂银发需求,就能编织出有温度的守护网,为智慧养老行业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创新样本。

图为百灵社区老人护理中心 张蓉 摄

四、智慧养老的武汉启示

通过三个社区的实践,我们看到了智慧养老发展的三个关键:一是技术应用要立足老人实际需求,避免“为智能而智能”;二是要重视数字鸿沟问题,通过体验式服务帮助老人适应新技术;最重要的是,科技永远应该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工具,而非替代人文关怀的手段。武汉的实践表明,当科技真正以老年人为本,就能编织出一张既智能又温暖的养老保障网。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服务的不断优化,这种“科技+人文”的养老新模式必将惠及更多老年人,让“老有所养”迈向“老有颐养”的新高度。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程婷婷 摄

上一篇:海尔空调化身“空气魔术师”,为三明定制专属好空气!
下一篇:高交会打造“科技强县展区” 县域经济迎来创新发展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