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黛瓦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尽显精巧。在江西婺源那片承载着岁月厚重的土地上,一座静静伫立的百年徽派建筑,宛如一位沉默却满含故事的老者,而一场跨越古今的文化对话,正在此悄然拉开帷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三雕代表性传承人俞友鸿,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桥梁,带领江西科技学院 “寻古思源队” 的师生们,踏入古建筑保护的奇妙世界,探寻时光守护的奥秘。
匠心传承:一刀一凿皆故事
徽州三雕传承人俞友鸿大师,缓缓向年轻学子们开启关于徽派建筑与三雕技艺的知识之门。“徽派建筑的魂,藏在这些梁、枋、斗拱里,更藏在每一刀、每一凿的雕琢中。” 他的目光,落在那些历经岁月打磨的木雕构件上,像是在与老友对视。
以徽州三雕为引,俞友鸿细细解析着木雕、砖雕、石雕背后的工艺密码。讲到木雕的选料,他说要挑选纹理细腻、质地坚实的木材,就像挑选传承文化的接班人,得有好底子;谈及雕刻技法,那流畅的线条、生动的造型,是匠人无数日夜练习与对生活细致观察的成果。每一处细节,都凝结着匠人对自然的敬畏,他们把山水花鸟、人文故事刻进建筑,让房子有了文化的温度;更饱含着对文化的坚守,在岁月变迁中,守护着这份传统技艺的脉络。
在古建的一间工作室内,摆放着精美的木雕作品,俞友鸿与同学们们围拢过来。他指着雕刻的图案,讲述着其中蕴含的忠孝节义故事,那专注的神情,仿佛这些不是冰冷的木雕,而是传承文化的活教材。同学们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敬仰,在一刀一凿的痕迹里,触摸到了历史与文化的温度,明白这不仅仅是技艺,更是一代代人传承的文化基因。
古建新生:保护与传承的双重使命
漫步古建之中,从翘角飞檐的精美,到因岁月侵蚀出现的水泥新痕,师生们真切感受到古建保护的迫切。他们围聚在老化的梁柱旁,探讨如何用现代技术进行修复。俞友鸿结合自己多年修复经验,讲传统修复工艺如何与现代材料科学结合,让老建筑重新站稳脚跟。
在古建的不同区域,师生们还发现了正在进行的修缮工程。俞友鸿介绍,修缮既要保留原有风貌,又要保证建筑安全,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岁月博弈的细致活。大家看着工人师傅们小心剔除损坏的构件,用传统工艺拼接新的木料,再辅以现代加固技术,深刻理解到古建保护是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既要守护历史的根,又要用新的方式让它在当代绽放活力。
寻古思源:让文化流淌在血脉
从古老的雕刻车间,到古建的幽深小巷,这群人用脚步丈量着文明的长度。他们穿梭在徽派建筑的空间里,看俞友鸿讲解木构件的榫卯结构,感受古人的智慧;走在古巷中,听着俞友鸿讲述这里曾经的烟火故事,那些邻里往来、节日庆典,让冰冷的建筑有了生活的气息。
在古巷的石板路上,俞友鸿走在前方,为同学们介绍着两旁建筑的历史。墙上的斑驳痕迹,是风雨的印记,也是文化传承的见证。师生们手中的相机、笔记本,记录着看到的、听到的,更记录着内心对文化传承的触动。
正如条幅所写 “寻古思源”,在这场探秘之旅中,他们或许找到了答案 —— 让历史活在当下,不是简单的修复与保留,而是让古建筑所承载的文化,流淌在每一代人的血脉中。通过年轻人的探索、学习与传播,让徽派古建的技艺、故事、精神,在新时代找到新的表达,吸引更多人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加入到守护时光、传承文明的队伍中来。
当下,寻古思源团队的故事仍在继续。他们带着在婺源徽派古建中收获的感悟与思考,将继续走访更多历史文化名镇,探寻更多古建筑保护的路径。
作者:钟志超
团队:寻古思源团队
学校:江西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