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07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青春三下乡│河海学子赴河南商丘殷堂小学支教以星火筑梦,情暖豫东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的号召,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举志愿公益服务旗帜,推动乡村教育事业发展,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激发挺膺担当,数学学院退役复学学子紧密结合自身学科专业,联合14名多专业跨学科的队员暑期扎根教育一线,关注农村基础教学,充分发挥“一专多能”的优势,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为切入点,开展了本次具有多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

7月6日至18日,由河海大学爱心协会干事组成的“缘聚‘豫’海”赴河南商丘殷堂小学支教团奔赴河南省商丘市白楼乡殷堂小学开展多种特色课程,为当地六个年级116名孩子带来优质教育资源。期间与殷堂小学建立了河海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实现了“大学生帮扶小学生,大学带动小学”的新型稳定帮扶结构。

支教初心与前期准备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星火支教团队员大多数有过被支教的经历,感受过光才更想成为光,现在身为大学生反哺社会进行支教,被支教学生再往支教地,薪火代代相传。

前期准备上:考虑到团队具有跨学科多专业优势,在6月份支教团成立之初,队长通过统计团队成员的兴趣特长并结合所学专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一专多能”,每名队员肩负一门文化课的同时,还会负责一到两门艺术课。实践团队设有简报记者和跟课摄像,对当天工作进行记录总结,同时还创建了多个互联网平台账号作为珍贵的“教育档案”来记录日常点滴,打破刻板印象,向外界展现乡村教育真实的困境和韧性。

迎难而上支教进行时

支教的本质是对基层教育需求的回应,而抵达后的困难则是基层环境的真实映射。经过10个小时火车奔波,队员们入住村里学校当晚突发停电,天气正闷热难耐,宿舍漆黑一片之际,年久失修的铁架床又突然倒塌。团队成员彼此间团结互助,迅速调整心态整理现场。第一天上课又突发学生无课本挑战,支教队员们临时将新课板书写在黑板上以正常授课。亲身体验比任何预设都更能激发对支教工作的共情。唯有真正了解基层的 “难”,才能在教学

中更精准地匹配需求,让支教内容更贴合当地实际,实现 “按需支教” 的深层意义。也正

因此,除却传统的美术音乐体育,星火支教团新开设手工、书法、朗诵、写作,科学等特色艺术课,以及“生活中的数学”、“绿色环境我爱惜”、“手绘这片土地”、“海洋资源有哪些”等结合队员大学所学专业特点的素质拓展课。

在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节点,曾服役于空军的支教队长,深感国防教育对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主动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了两节内容丰富的国防军事宣讲课。课堂上,队长结合自身经历,运用生动的语言和珍贵的史料,将杨靖宇、赵一曼等抗日英烈的壮举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内核——信念如磐、意志如钢、团结御侮、自强不息。他铿锵有力的讲述,仿佛把同学们带回了那个救亡图存的年代,点燃了大家心中的爱国之火。宣讲结束后,队长发起了富有深意的互动环节:他邀请每一位同学走上讲台,在黑板上郑重书写下自己的梦想职业。从“教师”、“医生”到“武警”、“作者”,一个个稚嫩却坚定的字迹跃然板上。这不仅是一次职业畅想,更是队长用心引导孩子们将英雄精神的感召,转化为个人成长的内驱力,让保家卫国、建设祖国的远大志向,如同黑板上的字迹一般,深深烙印在年轻的心灵深处。

数学课堂上,加减乘除不再是生涩的工具,它们在老师的铅笔平均分配的具象化例子里扮演着灵动的角色;语文课堂上,老师借商丘本地历史故事引经典诗词,孩子们跟着诵读 “商邑翼翼,四方之极” ,在乡土与文学交融中感受语言魅力;伴随着“少年强则国强”的稚嫩强音,《少年中国说》在朗诵课上正被此时的少年诠释着;随着一阵笛声传来,音乐课的一曲《送别》又在孩子们的心里播下了古典忧郁的浪漫种子。在支教期间,殷堂小学的孩子们手工课上剪窗花、折魔法棒,音乐课上手指随着电子琴琴键的起伏同频跳动,美术课上用削了不知几多次的铅笔来绘心中的明亮未来,朗诵以纠正口音,科学去寻星问理,体育为强身健体,写作来规矩笔迹。支教不仅要解决“讳疾忌医”,不能治标不治本,更要为发展引出源头,注入活水。

家访反馈与调研发现

“孩子平时在家爱看书吗?有没有帮家里做农活?”在三年级学生家,志愿者们一边记录家庭情况,一边和家长聊起孩子的学习习惯。奶奶握着志愿者的手说:“孩子天天盼着你们来上课,说城里的老师教得不一样,还教她画画呢!”每到一户,志愿者们都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学习需求和暑期安排,认真记录下家长对课程的建议,同时向家长介绍下周将开设的手工、科普等特色课程。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实践团队印发了40份纸质调查问卷用以志愿者们放学后家访家长时同步进行当地社会调研,其余以线上扫码的方式在六个年级家长群里进行问卷收集,最终得到97份问卷结果。经调研发现:教育资源的极度不平衡影响学生的人数,近些年农村学生涌入城市,乡村的人口流失,学生数量不断缩减,这更是制约着乡村的发展振兴,也不利于实现教育公平。除此之外,还有家长教育观念的脱节,其中留守儿童问题尤为严重,有很多孩子的父亲母亲在外地打工,每年陪伴孩子的时间非常少,对孩子来说一方面是情感缺失,另一个方面是监管缺失,孩子很可能会沉迷网络。

支教成员指出:教育落后导致劳动力素质低,难以发展产业;产业薄弱迫使青壮年外出,加剧留守与空巢问题;医疗、基建不足又制约产业升级……支教队员的观察,本质上是触摸到了“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层脉搏——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政策倾斜,更需要长期的“造血式”帮扶,让乡村既有“书声”,也有“生机”。

团队学校志同长帮扶

殷堂小学校长王新民提到:“孩子们受限于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和教育资源贫瘠,文化艺术领域尚无人领入门,但是星火支教团的到来无疑是为这些祖国幼小的花朵驱散了灰蒙蒙的雾霭,朗诵写作手工等7门课程的开设,更是纠正了孩子们的口音,锻炼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激发了动手兴趣,他第一次见到低年级的孩子们如此开心的终于等到上课铃响”。

出于对孩子们的关爱和对教育事业的热忱,星火支教团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严格要求的标准圆满完成本次支教任务,并得到了殷堂小学领导主任的一致好评和真挚感谢。在支教后期,双方共同挂牌建立了河海大学大学生长期社会实践基地,往后每年暑期河海大学都会往殷堂小学输送优质支教队员,带来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实现“高校挂钩小学,大学生帮扶小学生”帮带关系。

缘聚‘豫’海”赴河南商丘殷堂小学支教团发挥河海大学院校优势,承担青年使命,走进乡村实地助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团队多专业跨学科优势和高校学子的主观能动性,诠释当代大学生的“一专多能”和“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将水之子这份跨越万水千山的爱与责任传递了下来,激励更多的青年投身到支教事业中,用青春和汗水为偏远乡村的孩子们搭建起一座座通往梦想的桥梁。

放学时的殷堂小学,夕阳正为教学楼镀上一层金色。支教队长通过与校长王新民和主任焦明洋访谈得悉:河海大学支教团的成员们尽管给孩子们带来的知识或许有限,但播下的希望种子,终会在孩子们的心里慢慢发芽,在未来的某一天,长成参天大树。而这段在白楼乡殷堂小学的时光,也将永远镌刻在支教队员的青春里,提醒着教育的意义——用真诚浇灌心灵,用热爱点亮远方。

(河海大学:尹维阔 戴其真)

上一篇:村策数解,智兴乡业:南京师范大学团队赴多地村庄开展社会实践
下一篇:安农师生共绘鱼灯图,设计赋能乡村焕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