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05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嵌瓷文化进社区,非遗传承润童心

为响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号召,2025年7月8日至9日,湘桥区妇联、凤新街道妇联、凤新街道万绿社区妇联与广东财经大学潮韵嵌行实践团,于万绿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携手举办了两场别开生面的“湘艺湘趣”嵌瓷文化体验活动。此次活动以“非遗进社区”为切入点,面向90余名儿童,通过知识科普、技艺展示和沉浸式体验相融合的方式,生动呈现了潮州嵌瓷这一国家级非遗的独特艺术魅力。

活动内容

01“探瓷知瓷”——探究嵌瓷历史与工艺价值

活动伊始,实践团成员赖茵琪以互动提问拉开了知识科普的序幕:“这些破碎的瓷片如何重获新生,成为屋檐上的精美艺术品呢?”这一问题瞬间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紧接着,她娓娓道来嵌瓷作为潮汕三大建筑装饰艺术之一的历史脉络——其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匠人们以“铜剪裁瓷”“糖灰粘嵌”等巧技,将废弃瓷片化作龙凤、花鸟等吉祥图案装点建筑;因耐风雨、不褪色的特性,嵌瓷被誉为“不褪色的风采”,如今遍布潮汕祠堂、庙宇的精品,早已成为潮汕文化的鲜活符号。

随后讲解逐渐深入到工艺价值层面。对比皮影戏、油纸伞等非遗的保存难题,凸显嵌瓷“变废为宝、历久弥新”的独特优势,以及其中蕴含的可持续发展智慧。这番讲解让孩子们对“碎瓷成艺”的神奇更添向往,纷纷举手追问:“糖灰粘嵌是什么原理?”“不同颜色的瓷片有特别的寓意吗?”热烈的提问声里,满是对这项古老技艺的探究欲。

(团队成员赖茵琪给小朋友们讲授嵌瓷知识)

02“碎瓷成艺”——探究嵌瓷工艺与手工实践

课程很快来到动手实践板块。孩子们满怀对嵌瓷工艺的好奇,迫不及待投入到期待已久的动手体验中。实践团成员拿出早已备好的彩釉瓷片、粘合工具和创作底板,成员们分组围坐,手把手指导孩子们构图、拼贴:从蓝色瓷片铺就的“星辰大海”,到红叶瓷片叠成的“凤凰尾羽”,孩子们的作品既有传统技法的影子,又藏着几何图案等现代巧思,每一件都透着童真与创意。

实践团队长柴云天看着孩子们专注的模样,不禁感慨:“孩子们的想象力总能给传统技艺带来新活力。他们用小手拼出的不只是作品,更是对非遗最纯粹的亲近与传承。”

(小朋友们制作嵌瓷及其作品展示)

(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们合照)

活动点评与活动总结

(实践团带队老师、队长与万绿社区书记进行交谈)

活动点评

此次非遗手工活动,不仅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到潮州嵌瓷这项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更在动手实践中激发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万绿社区书记兼主任卢少红表示,看到小朋友们专注地拼贴瓷片、发挥创意,她深切体会到非遗传承需要从娃娃抓起。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带动更多家庭关注嵌瓷艺术,让传统文化在社区生根发芽,焕发新的活力。带队老师张妮肯定了活动寓教于乐的设计,称其让传统工艺更加生动,打通了非遗传承的“最后一公里”。

活动总结

本次“非遗进社区”活动中,没有刻意的宣讲,嵌瓷的故事却顺着孩子们的好奇目光、指尖触感悄悄蔓延——当碎瓷片在掌心拼出灵动图案,这项曾静静栖居在古厝屋脊的技艺,便从高高的屋顶走下来,成了能握在手里的温度,带着烟火气融进了日常。

衷心感谢湘桥共青团、潮州市湘桥区妇联、凤新街道妇联、万绿社区妇联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此次“潮韵嵌行”嵌瓷文化之旅,让实践团深刻感悟到文化创意与保育之路中挑战与希望的并存。未来,团队将持续探索非遗嵌瓷技艺与现代美育的融合路径,以创新实践激活文化传承生命力,让潮州嵌瓷在活态传承中焕发新彩,为乡村文化保育增效、为“百千万工程”落地贡献青春智慧与实干力量。

(实践团成员与工作人员合照)

(作者:广东财经大学“潮韵嵌行”实践团)

上一篇:青春解码三百年技艺:五经富烟花火龙的传承新章
下一篇:【暑期社会实践专题】电力工程学院实践团赴淮安开展实践调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