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至15日,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侨墟寻脉”突击队在江门市台山端芬镇政府的支持及端芬镇团委的指导下,联合澳门科技大学、暨南大学、惠州学院师生代表,在“百千万工程”背景下,围绕“侨墟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主题,深入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依托“汀江华侨文化走廊”,以跨校联动、多维调研的形式,开展侨乡文化探索和保护实践,在村落、街区、博物馆等多类场所展开实地调研,并就相关议题进行学术研讨。
侨墟寻踪:走进墟市与港口,探中西合璧的建筑印记
实践活动伊始,突击队走访了梅家大院、海口埠等具有代表性的侨墟节点。民国时期的骑楼建筑,外立面采用西式立柱与雕花图案,内部则保留中式木质结构,在侨胞归国带来的审美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格局。骑楼的建筑语言成为侨乡墟市的重要标识,也记录着华侨文化交融与发展的历程。
图为突击队于梅家大院前调研骑楼建筑风格。李嘉想 供图
随后,队员们前往台山银信博物馆,通过讲解员的介绍,了解到台山人自鸦片战争后漂洋出海谋生,并以银信这一特殊的方式将海外积蓄寄回家乡,也将西方建筑理念带回,逐渐影响侨乡的空间形态与建筑风格。
博物馆后方的古港口,亦被誉为“广府人第一出海口”,见证了无数南粤先民出洋的历史时刻。如今,斑驳的石阶与仍存的码头构筑物,已成为全球华人跨海寻根的重要精神地标。
图为博物馆讲解员介绍台山人出海历史。李浩佳 供图
城市考察:走访台城街区,触摸百年侨史脉络
在台山市华侨文化博物馆,突击队成员深入了解了台山华侨出洋、兴业、报国的历史脉络。从“飞虎队”英雄事迹到新宁铁路的建设历程,一代代华侨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家国情怀,也构筑了侨乡发展的根基。博物馆中陈列的银信、航运器具、老照片等珍贵史料,使成员们对侨乡文化有了更直观、立体的理解。
随后,团队深入台城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实地考察。街区内新旧骑楼比邻而立,商号林立、历史与现实交汇,构成了侨乡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队员们以步行为主,结合测绘记录、图像采集与访谈交流的方式,观察街区建筑结构、功能演化与人文活动,为后续的调研成果奠定坚实基础。
图为突击队成员于台城街区进行调研记录。吴印灏 供图
跨校交流:四校师生共探文化基因活化路径
为深化侨乡文化的学术交流与创新发展,粤澳四校团队在华侨文化研学中心组织开展跨校交流研讨活动。实践团队与开平塘口可持续发展社区实践项目负责人邓华、建筑顾问Peter Stuckey进行了深入座谈。邓华先生介绍了其团队如何从零起步推动塘口社区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优秀奖的全过程,并分享了在项目实施中遇到的人员协调、政策沟通等实际挑战。
Peter Stuckey 工程师则从建筑保护的可逆性设计与侨乡文脉延续的角度,提出实践建议。他强调:“侨乡文化的保护不仅要维护建筑形态,更应注重历史语境的延续与社区参与。”此番分享为突击队成员带来了跨文化、跨专业的启发,增强了青年群体参与乡村建设与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与行动力。
图为粤澳四校师生与嘉宾开展学术交流讨论。李浩佳 供图
在随后的“四校共建文化基因库”专题讨论会上,广东工业大学黄健文老师、澳门科技大学刘骁老师、暨南大学张艳玲老师、惠州学院林超慧老师,分别就侨乡历史街区活化、游客感知数据运用、文化基因理论实践等方面进行交流。通过多学科视角融合,团队共同探讨了文旅结合、社区参与、数据支撑等侨乡保护的路径与方法,碰撞出诸多思想火花。
图为研讨会现场,四校师生就实践成果展开讨论。吴印灏 供图
成果展望:“侨墟寻脉”行动持续推进
“侨墟寻脉”突击队后续将整合调研资料与学术讨论内容,围绕“侨墟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课题,撰写专题调研报告,提出建筑保护、文化再生、社区共建等方面的策略建议,助力侨乡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语境。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更是一次跨区域协同、跨学科对话、跨世代传承的青年行动。未来,“侨墟寻脉”突击队将继续深耕侨乡文脉,以青春之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与传播注入不竭动力。
(“侨墟寻脉”突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