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04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池州学院“乡村行”志愿服务队 ——青春力量扎根江淮大地 校地协同赋能乡村振兴

在全省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化高校与地方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池州学院“乡村行”志愿服务队持续扎根青阳县朱备镇东桥村,以“教育赋能、服务惠民、青春助力”为宗旨,通过暑托课堂、文化传承、产业帮扶等多元实践,为留守儿童打造多彩暑期,以青春力量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暑托课堂精准赋能,多维培育护航成长

继2024年在朱备镇成功试点并建立基地后,2025年7月2日,池州学院“乡村行”志愿服务队在朱备镇东桥村正式开启为期一个月的暑托班服务。作为学院构建“教育帮扶长效机制”的典型探索,该项目以长期性陪伴为基础,为37名留守儿童打造了兼具知识性、趣味性与实用性的成长空间。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连续两年亲临实践一线指导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工作。

暑托服务构建了全天候、多维度的课程体系,助力儿童全面发展。上午开设语数英课程,针对薄弱点进行个性化辅导与兴趣引导。下午提供音乐、美术、体育、手工、舞蹈、科学实验、阅读分享等丰富课程,融入趣味英语角、创意绘画、科普实验、经典诵读等特色内容,全面培养综合素养。同时开展安全、健康、爱国、感恩教育;设立“心灵信箱”及团体心理游戏,重点关注留守儿童情感需求与心理健康。周末联动社会资源,开展户外、敬老院慰问、汇演、公益瑜伽、AR体验,同时开展家访,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加强家校联动。

调研实践双轨并行,数据支撑精准服务

作为省级“百校千镇万村”大学生调研队,团队以“白天深耕教育,傍晚深入调研”的工作模式,每日傍晚踏田入户,围绕农村居民的家庭基本情况、就业状况、土地利用情况、农业生产情况、村庄公共事务参与情况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展开调查,迄今已高质量回收有效问卷200余份,为课程迭代与需求对接筑牢数据底座。走访中,成员同步发放政策明白纸,面对面宣讲惠农新政,倡树文明新风,让数据升温、政策落地。同时,服务队守护皖地文化遗产,启动“方言唤醒”计划:前期遍访农户,抢救濒危俗语;后期通过整理成册、短视频传播、暑托班方言课,让民间智慧以鲜活、有趣的方式重回年轻人耳畔,实现“非遗传承”与“乡村文化认同”双向赋能。

校地联动深化服务,多维助力乡村振兴

继2024年实践基地成立一年来,服务队精准对接乡村需求,构建“教育关爱+文化建设+产业帮扶”三位一体服务模式。精准帮扶留守儿童:针对东桥村暑期看护难题,成立“公益助留守”实践团,为留守儿童提供为期一个月的暑托服务,缓解家庭育儿压力;文化惠民丰富精神生活:联合池州学院禅茶社等社团,开展“中秋月饼制作”“重阳登高”等12场文化活动,覆盖村民300余人次,让传统文化在乡村“活起来”,助力我省乡村文化振兴落地见效;携手池州市计划生育协会,在朱备学校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惠及学生100余人;产业帮扶助力增收:联动池州学院工会搭建产销桥梁,协助村民销售土鸡、鸡蛋、粉丝等农产品,销售额突破8万元,通过“高校搭桥+农户参与”模式,既帮助村民实现增收,更探索出“高校智力支持乡村产业”的新路径,实现志愿服务与经济效益双赢。

从暑托课堂的童心笑脸,到乡村产业的增收账本,池州学院“乡村行”志愿服务队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用“青春力”激活“乡村力”。这支队伍的实践,不仅是我省高校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生动写照,更彰显了安徽青年在乡村振兴一线的责任与担当。未来,随着校地联动的深化,这份青春答卷必将为安徽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绘就“教育兴村、青年助村”的新图景。(作者:卫瑶瑶)

上一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淮北理工学院教育学院“绒光溯红”团队赴南京市、芜湖市南陵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红色文化传承活动
下一篇:广州华商学院“印象罗源”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以一台晚会、一场集市,赋能罗源镇“文旅”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