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05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青春推普深入民族村落 红色基因激活乡音新篇

(通讯员:常秀云)7月14日至16日,2025年教育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团队——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团组织师生,深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和乌兰哈达镇三合村,开展语言推广与乡村振兴调研实践活动。

直击乡村一线 破解民族地区推普痛点

在义勒力特嘎查,实践团创新“蒙汉双语对照教学”模式,从村民日常交流中的易读错字词切入,设计“双语成语接龙”“游客问路模拟”等趣味互动,让普通话学习扎根生活场景。入户走访时,队员们重点聚焦农家乐服务沟通、农产品销售话术等实际需求,精准梳理出“氛围(fēn)”“果脯(fǔ)”等发音误区,为后续教学提供精准靶向。

深挖红色资源 赋力推普文化根基

转战多民族聚居的三合村,团队深入记录民族语言转译普通话的发音规律,通过调研发现,政策文件阅读理解、外出务工沟通顺畅是村民学习普通话的主要动力。据此,队员们针对性编写《实用场景普通话手册》,涵盖社保办理、求职面试等高频场景用语,切实破解沟通痛点。

实践期间,团队还专程走访五一会址等红色场馆,挖掘红色文化与语言推广的结合点,让普通话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载体。

指导教师常秀云表示:“推普不是简单的语言传授,而是要通过‘双语+红色文化’的融合路径,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乡村扎根。我们将把实践中的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让课堂始终连接乡土大地。”

实践团队队长王子丹深有感触:“在田间地头教普通话的过程中,我真切感受到语言对乡村发展的重要性。未来,我们会持续关注村民需求,用青年智慧搭建起民族地区沟通的‘连心桥’,让乡音与国音同频共振。”

此次实践活动既是一堂扎根乡土的语言推广课,更是青年学子助力民族地区发展的生动实践。团队以“语言赋能”为抓手,既提升了村民的普通话应用能力,更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上一篇:旌理映雁践初心,青芷传薪承英魂——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三下乡活动纪实
下一篇:“桂航逐梦队”支教团启程金秀,青春热血洒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