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的喧嚣渐次褪去,人们总在寻觅一处能安放身心的诗意栖居。在辽宁省朝阳县羊山镇,这份向往正化作触手可及的体验:沙滩越野的引擎轰鸣点燃山野激情,溯溪露营的晚风裹挟草木清香,休闲垂钓的浮漂牵动山水闲情,山间民宿的灯火晕染乡土暖意,乡村大舞台的鼓点奏响生活欢歌,DIY铁锅炖的炊烟升腾人间烟火……凌龙山庄内,多元业态交织成沉浸式乡村游场景,让这里成为近郊出行的“流量密码”,每个周末都涌动着奔赴自然的人潮。这份热闹,正是羊山镇以文旅激活乡村振兴的生动开篇。
乡村的魅力,从来根植于独一无二的生态基底。羊山镇的“出圈”,恰是大自然的馈赠与人类智慧的共鸣。小凌河如一条碧绿绸带穿镇而过,21.7公里滨河大道顺势铺展,将玄羊山的峰峦叠翠、观龙台的视野开阔、凌龙湾的碧波荡漾一一串联,在辽西大地上铺展“山水相依、步步皆景”的天然画卷。深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羊山镇以乡村振兴为总牵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势能,锚定特色文旅品牌精准发力。因地制宜打造的凌龙山庄,1052亩土地上不仅有动物园、亲子乐园、水上乐园等多元景观,更配套了娱乐中心、游客接待中心等完善设施,让游客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尽享现代服务的便捷舒适。从资源禀赋到业态落地,羊山镇用实践证明:守护好山水底色,发展便有了源头活水。
景区的热度,折射的是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凌龙山庄的持续火爆,正是2025羊山镇“小凌河文化旅游季”的鲜活注脚。通过盘活山水资源、丰富业态供给,羊山镇蹚出了一条“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景区的人流带动了周边农家乐的红火,民宿的预订量助推了村民的收入增长,游客的青睐让本地土特产成了“抢手货”。从“美丽风景”到“美丽经济”的跨越,不仅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更重塑了乡村的价值与活力。在这里,乡村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充满机遇的新空间,文旅产业正成为撬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杠杆。
文化的厚度,赋予乡村游不可复制的灵魂。在“畅游小凌河·醉美玄羊山”2025朝阳县羊山镇“小凌河文化旅游季”中,一场民俗文化展让游客放慢了脚步。老照片里的岁月变迁、旧农具上的生活印记、老书刊里的时代回响、刺绣品中的匠心传承、地契文书里的乡土记忆……9大类365件套展品,如同打开了一部羊山镇的“时光博物馆”,吸引着人们驻足凝视、触摸历史。
这些展品均来自羊山镇东升村退休教师邹德怀的收藏,每一件都承载着沉甸甸的故事。其中一幅绣有戏曲《对松关》人物的门帘尤为夺目:明快绚丽的色彩、栩栩如生的人物、细腻精湛的针法,历经80余载岁月洗礼依然完好如初。“这是母亲1943年绣制的,一针一线都是对生活的热爱。”邹德怀的话语里满是深情。这件刺绣不仅是家族记忆的载体,更是地域民俗文化的鲜活标本,让游客在观赏中读懂了乡土中国的温度。
文化的传承,从来离不开守望者的坚守。多年来,邹德怀义务举办民俗展览,用个人收藏串联起羊山镇的集体记忆,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播火者”。“像邹老师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他们用热爱点燃了家乡的文化火种。”羊山镇相关负责人的话语道出了文化振兴的关键——唯有激活群众的主体意识,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化保护与传承中,才能让沉睡的民俗资源“活”起来。
这场民俗文化展,不仅为旅游季增添了独特韵味,更让羊山镇的乡村游有了文化的“根”与“魂”。当游客在老物件中感受民俗底蕴,在故事里触摸地域文脉,文旅融合便有了更深沉的内涵。从山水之美到文化之韵,羊山镇正以文旅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持续添彩,书写着新时代乡村的幸福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