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3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赴陕西省绥德县黄河流域千万工程赋能乡村振兴调研队深入薛家河镇万亩高粱基地,实地探访当地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标准农田改造与创新经营模式激活撂荒地、赋能特色产业的生动实践。梯田层叠如链,高粱漫野铺青,一幅黄土高原上的产业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三三制”破局:荒地重生,三方共赢
如何激活沉睡的土地资源?7月29日上午,实践队员们前往薛家河镇镇政府展开座谈交流。在座谈会上,薛家河镇党委书记刘玮向实践队员们详细介绍了高粱“三三制”经营种植模式,即集体种集体的,村集体组织利用机动地和流转土地规模种植;群众种自己的,在集体带动下,农户自愿在承包地种植高粱1.48万亩;第三方种剩余的,村集体将剩余撂荒地统一流转给专业合作社经营,以每亩100元盘活2800亩闲置资源。
“镇上成立了生产运营公司,由政府出资购买了12台拖拉机和相关配套设施,农机由公司统一管理调配,根据农户、村集体和运营公司的需要开展耕田和播种服务,有效强化了服务保障”,镇长纪强强介绍道。
“这一模式有效缝合了土地撂荒与劳动力短缺的裂痕,让每一寸土地重焕生机”,指导老师张蚌蚌感叹道。
图为实践队与薛家河镇党委书记、镇长、村支书代表等展开座谈交流。
坡改梯:碎地变良田,农机上山梁
面对沟壑纵横、土地零碎化的困境,薛家河镇近年来大力推进坡耕地改造与撂荒地整治。实践队员们先后前往朱麻硷、薛家河、薛家坪、周家桥、雷家坪等5个村庄的土地展开深入调研。“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零散的小块坡洼地和撂荒地”。调研队员庄立鑫手持问卷,站在开阔的梯田埂上感慨道。
“您家种的‘晋糯 3 号’,每亩化肥成本大概多少”,在周家桥村,实践队员们递上针对种植环节设计的问卷,上面列着株距选择、灌溉频率、病虫害防治等 60余 个问题。
通过走访农户,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坡改梯”带来的巨变,原本分散的小块坡洼地、撂荒地,经集中整合治理,已变成“渠相连、路成网”的宽幅梯田。“以前播种施肥全靠肩挑背扛,现在小拖拉机直接开进地里,省力又省时!”一位正在田头劳作的村民高兴地告诉队员们。这种“小块并大块”的改造,不仅破解了土地碎片化难题,更奠定了机械化、规模化种植的根基。
图为实践队员庄立鑫在向农户调研。
党建赋能:“红产业”释放“金效益”
党建引领赋能高粱种植产业发展是薛家河镇的“金点子”。在薛家河村党群服务中心,实践队员们参观了高粱产业合作总社,深入了解了党建引领“五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据总社负责人介绍,薛家河镇在高粱产业初期,就由薛家河镇党委牵头,联合14个行政村组建高粱产业联合党支部,有效解决了人心散、资源散、市场散的难题。
“在薛家河镇高粱产业发展过程中,党建显著发挥了‘1+1>1’的作用,引领带动高粱产业构建起“五位一体”的发展闭环,推动高粱产业价值链全面提升”,薛家河镇党委书记刘玮介绍道。
图为薛家河镇高粱产业联合党支部党建引领高粱产业发展的模式。
振兴答卷:黄土塬上结出“共富果”
7月30日,在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先后参观了薛家河镇高粱精深加工基地、高粱烘干仓储基地以及万亩有机高粱试验示范基地,深刻体会到“高粱产业链条延伸”的丰富内涵。
在高粱精深加工基地,几台智能分拣设备正高速运转,饱满的红高粱经过筛选、清洗后,被传送带送入不同的加工车间。“咱们这基地不光生产高粱米、高粱面,还能将高粱深加工成高粱馍丁、科学配比的杂粮粥等保健食品,让高粱的附加值翻了好几番。” 技术员指着墙上的产业链图谱介绍道。
在成品展示区,队员们被琳琅满目的产品吸引,瓶装的高粱酒散发着醇香,独立包装的高粱米晶莹剔透,还有添加了高粱纤维的馍丁。“这些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全国各地”。 镇政府工作人员接过话茬,指着包装上的 “薛家河” 商标说,“这就是咱们黄土塬上长出的‘金疙瘩’,从地里的庄稼变成手里的‘共富果’,全靠这条产业链串起了千家万户”。
图为薛家河镇万亩高粱产业精深加工基地。
薛家河镇以党建为笔、改革为墨,在黄土沟壑间书写了“千万工程”落地生根的精彩篇章,其“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全链发展”的经验,为黄河流域县域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绥德样本”。让实践队员们看到了理论在广袤乡村落地开花的巨大潜力,也深感未来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中,我们青年一代责任重大,大有可为!(作者:赵晨濛 程佩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