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蚌埠医科大学精神卫生学院学生自发组建的“口腔健康调研实践队”正式启动。队伍以“健齿向阳,为爱出发”为主题,深入蚌埠市体育馆及第三人民医院等基层场所,开展口腔健康与抑郁情绪关联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首站选在蚌埠市体育馆。烈日炎炎下,队员们向锻炼的大学生、接送孩子的家长、周边商铺经营者等群体展开调研。“问卷设计很细致,问到了牙齿情况和心情的联系,以前没怎么注意过这个。”刚完成问卷的商铺老板李先生表示。带孩子运动的家长王女士则说:“学生们态度认真,解释清楚,还针对孩子换牙给了建议。这种实践值得支持。”
谈及体育馆的体验,队员说:“高温下工作确实辛苦,但市民的配合让我们很受鼓舞。听到他们说‘你们辛苦了’、‘这个调查有意义’,真切感受到大家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另一位队员补充道:“不同人群对口腔健康的认知差异,也为我们后续分析提供了多元视角。
转战至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环境截然不同。挂号长龙、满员候诊、人声鼎沸是常态。“医院里大家都很匆忙,要么急着看病,要么刚看完很疲惫,初期沟通被拒很多。”队员描述了遇到的挑战。团队随即调整策略,重点转向候诊区暂时休息的人群,并更注重沟通方式。
在口腔科诊室外,队员向一位轻按太阳穴的阿姨轻声说明来意。“阿姨起初有些犹豫,”队员回忆,“但了解调研主题并看到我们汗湿的队服后,她说:‘天这么热还在坚持,不容易,我给你们填一份。’这份理解特别暖心。”队长总结医院经历:“高压环境是极好的锻炼。它迫使我们学会在复杂情境中有效沟通、灵活应变。市民的理解与配合,是支撑我们完成任务的动力。”
调研过程中,队员们也抓住机会普及口腔健康与心理健康知识。“学生讲得明白,让我知道压力大可能磨牙,牙不好也可能影响心情。以后会多注意。”在候诊区接受科普的赵先生说道。队员陈同学分享了个人成长:“实践连接了理论与现实。经历了沟通的挫折与成功,学会了如何把专业知识转化成通俗表达,并依据环境和对象调整方式。这是课堂上学不到的。”
蚌埠医科大学学工部负责老师王老师阐述了活动目的:“组织‘三下乡’、返乡实践等,旨在引导学生深入基层,将专业学习与社会服务结合,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了解需求、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本次调研,王老师指出:“学生们选题聚焦精神卫生与口腔健康的交叉领域,贴近民生需求。他们克服了酷暑、医院环境复杂等困难,完成了预定的问卷收集与科普任务,服务群众超200人次。”他引述学生实践报告中的感悟:“‘深刻体会到医者沟通与耐心的重要性’、‘明白健康宣教需因人因地制宜’、‘在挫折中学习调整,在成功交流中获得力量’——这些切身体验是实践的核心价值。”王老师表示,学校将持续支持此类活动,通过完善长效机制、拓展服务项目,为学生提供更优质实践平台,助力其成长并服务地方健康事业。
此次实践产出具体成果:收集涵盖不同群体的数百份有效问卷,为后续研究口腔健康与情绪关联积累了基础数据;形成详细记录调研过程、挑战应对及基层观察的实践报告。队员们普遍反映在沟通协调、临场应变、知识应用及抗压能力方面得到显著提升。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一位当值护士观察到:“学生们很有耐心,能在嘈杂环境中找到合适的沟通对象,态度也很谦逊。”一位精神卫生领域的专家在了解活动后表示:“医学生早期关注身心健康的交互作用并深入实践,是难能可贵的探索。”此次实践收集的数据与经验,将为参与学生的学业研究提供素材,其总结的模式也可能为该校后续社会实践项目的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作者:高晶晶、刘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