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重温闽都大地抗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2025年7月19日至25日,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闽都烽骨·艺术引航”抗战精神寻访团开启第二阶段实践,跨越马尾、连江、闽侯、鼓楼四地,通过实地探访、史料挖掘、多元创作等方式,以青春视角挖掘抗战历史细节,让沉睡的历史记忆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团队首创“声影档案”工程,通过喜马拉雅有声书连载、双语短视频拍摄与公众认知问卷调研,让闽都大地上的抗战故事在青年的行动中焕发新生。
纪念馆中忆忠魂
一座座纪念馆,是历史的无声见证者,更是伟大精神的永恒传承地。寻访团首站走进马尾区王助烈士纪念馆。这里系统展示了福州抗日救亡运动重要领导者王助同志的革命生涯。队员们凝视着泛黄的书信手稿,深切感悟到他深入前线、身先士卒的战斗经历,从中体会到革命先烈可亲、可信、可敬的崇高品格与感人事迹。
图 1 纪念馆内陈列的王助烈士塑像
次日,寻访团前往连江县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贵安)陈列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队员们依次参观了各个展区。序厅内,“北上!北上!”主题雕塑巍然矗立,两侧红色旗帜猎猎飘扬,渲染出庄严肃穆的历史氛围。通过珍贵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和实物展品,队员们深入了解了红七军团、红十军团在连江及周边地区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
图2 连江县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贵安)陈列馆
值得一提的是,寻访团还探访了闽侯县康佰隆抗战文化博物馆。这座民间博物馆以其独特的视角,为历史记忆提供了重要补充。通过采访博物馆讲解员,队员们了解到,创办者张宜荣先生建立此馆的初衷,是希望广泛宣传中国的抗战历史,特别是福建地区的抗战史实,让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厚植家国情怀。同时,他也期望鼓励更多人投身国家发展建设。作为一名企业家,张先生身体力行的热爱与担当,令队员们由衷敬佩,也让大家对“人民是抗战的根基”这一论断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历史遗址见初心
7月24日,在三坊七巷安民巷53号,寻访团参观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专题展览。队长林俊汝站在展板前表示,“看着这些老照片,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的烽火岁月。”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古厝,1938年2月成为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所在地,现作为福建省、福州市党史教育基地对外开放。这里曾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为发展抗日队伍和新四军后方留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不远处的邓拓故居,曾是这位新闻先驱以笔为枪的“战场”,屋内尽量维持了邓拓居住时的原貌,展现了文化战线在抗战中的独特力量。队员们时而驻足凝视,时而轻声交流,在历史的细节中,深刻感受革命先烈们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的巨大牺牲,对中国抗战历史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图 4 “老少共讲党史”活动在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举行
图 5 福州三坊七巷
随后,寻访团循着青石板路,穿过满墙藤蔓的老宅巷弄,抵达乌山山顶的补山精舍。作为“福建事变”的重要会议旧址,这座古朴院落曾见证十九路军将领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历史抉择。队员们在此梳理了事变前后福州地区的抗日形势,从院落的布局、会议记录的复制品中,探寻局部抗战时期地方力量为民族大义作出的勇敢尝试。这些遗址虽静默无言,却以其原始风貌,让历史场景“可触可感”。参观结束后,队员们围坐在定光寺前的石椅上开展交流分享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大家纷纷结合自身经历与学习实践踊跃发言。队员陈安吉发出感慨,“看到先辈们在艰难困苦中依然坚守信念,深受触动,也更加坚定了我做好一名文艺工作者的决心。”
图 6 补山精舍
创新传播传薪火
寻访过程中,团队同步启动多项创新举措,让抗战历史从馆舍与遗址走向大众生活。其中,与喜马拉雅平台合作的《福州抗战口述史》有声书正式上线连载,首批内容收录了团队走访12处福州抗战史迹所记录的口述回忆,从“宛平县县长王冷斋”“青云山红军洞”等微观视角,还原抗战时期福州社会的生活场景与精神风貌。“声音能搭建时空桥梁,让听众在故事中触摸历史的温度。”队员蔡卓霖介绍,后续还将加入历史学者解读,形成“口述+考证”的立体内容体系。
图 7 喜马拉雅平台有声书《福州抗战口述史》
同时,团队拍摄的双语短视频在纪念馆与遗址现场取景。镜头下,队员们用中英双语讲述革命故事,在大湖抗日英雄纪念塔下讲述闽侯大湖战役的以弱胜强的胜利;在鼓岭旅游度假区介绍“鼓岭缘”的前生今世;在补山精舍解读“福建事变”的历史意义……这些影像不仅是记录,更是向国际社会传播福州抗战故事的窗口,助力红色文化“走出去”。
图 8 队员拍摄双语视频现场
为精准了解公众对地方抗战史的认知情况,寻访团还设计了专项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历史事件知晓度、纪念场馆参观频率、红色文化传播偏好等。目前已回收有效问卷200余份,后续将结合分析结果优化传播策略,让抗战历史教育更贴近大众需求。
七日征程,四城接力,从纪念馆的实物史料到遗址的原始风貌,此次实践调研串联起福州抗战历史的“点线面”。队员俞琳在实践心得里写下,“希望通过多元形式让抗战历史走进大众生活,让闽都大地上的抗战精神成为激励当代人奋进的精神动力。”寻旧迹是为了不忘来路,传声影是为了照亮前路。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闽都烽骨·艺术引航”抗战精神寻访团将持续优化“艺术赋能传承体系”,以青春之我,为艺术赋能闽都抗战历史记忆贡献青春力量,也激发青少年对福州文化的关注和热爱,让伟大抗战精神赓续的接力棒,在一代代青春里稳稳传递。
(作者: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闽都烽骨·艺术引航”抗战精神寻访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