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06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跨越山河的织梦人:当无锡学子遇见湘西兰卡普

捞车河水声潺潺,木屋中“咔嗒、咔嗒”的织机声清晰入耳。八月的湘西,空气湿润。无锡职业技术大学“联湘锡遇”团队携手湘西民族职院师生,甫一抵达,目光便被木屋中那位老人和她手中绚丽的织锦牢牢吸引。

七十岁的刘代娥端坐在古朴的织机前。布满老茧的双手异常灵巧,梭子在经纬线间轻盈穿梭,一幅名为《四十八勾》的繁复图案在她手下渐次成形。偶尔俯身,银饰轻碰,发出细微清响。

“看这里,门道在这。”刘老师温和的湘西口音响起。她轻轻将织布一翻,学生们瞬间屏息:方才看似杂乱的丝线背面,竟魔术般化作精密绚丽的几何图腾!“这叫‘反面挑织’,老辈传下来的法子。”她微笑道。从十一岁稚嫩学艺到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纺线、染色、挑织……十二道工序,日复一日,百余种纹样早已渗入她的生命血脉。更令人感佩的是,她以一己之力默默守护,整理记录了220种濒临消失的珍贵图案。

!["D:\三下乡\图为刘代娥老师讲解织锦技巧。 茅家俊 供图.jpg"](图为刘代娥老师讲解织锦技巧。 茅家俊 供图)

然而,当学生们围坐聆听时,老人眼底掠过一丝忧虑。“这些好看的纹样,现在全靠我记在脑子里,画在纸片上。”她摩挲着一张泛黄的手绘图稿,声音轻缓,“真希望它们能被更多人看到、学到。”传统的记录方式,如同纤细的丝线,难以承载厚重而精密的技艺,也制约着土家织锦在现代社会的传播。

学生们的内心被老人的忧虑与图纸的脆弱深深触动。一股温热的力量在年轻血脉中奔涌,他们决意以现代技艺为古法织锦重新编织生命线。

团队迅疾行动:一组小心翼翼扫描、处理那些脆弱的图纸,利用专业软件,将纸上每一道线条、每一个饱含深意的几何结构,逐一转化为清晰精准的数字图谱;另一组则深入钻研土家织锦复杂的结构原理与挑织逻辑,在电脑上构建起严谨的数字模型。

当团队成员在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清晰展示出《四十八勾》图案,并能任意旋转、放大每一个精妙细节时,刘老师忍不住俯身靠近。她伸出微微颤抖的手指,轻触屏幕上那熟悉又焕发新生的纹样。那一刻,她眼中闪动的光彩,竟如少女般纯粹明亮——那是一种毕生心血被完整解析、被清晰看见、被郑重以待的惊喜与确认。

从泛黄纸片到数字空间,从老人手中细弱的丝线到青年指尖跳跃的代码,这条捞车河畔的织锦之脉,终在数字经纬里寻得新的延续。刘老师轻抚屏幕,如同轻抚经年相伴的织机——古老智慧与青春力量在微光中交汇相认。织机声、水声与键盘声交织,一种新的传承节奏悄然诞生。

当记忆 化为数据,传承便有了新的经线。刘老师曾日复一日以梭为笔,在布匹上书写土家密码;如今她欣慰地看见,那凝聚一生心血的纹样与智慧,被郑重织入了年轻一代创造的未来之中。

上一篇:成都市怡心街道清河社区开展“青潮觉醒·启航计划”为青年达人注入青春动能
下一篇:湘西摆手:无锡职大学子的青春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