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8 日上午,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青法笃行实践团联合平洲珠宝玉器协会,共同举办 “借货有章,代卖有据,法律为盾,权益无忧” 主题座谈会。活动特邀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邓敏贞、法制盛邦律师事务所律师秦建龙,与平洲珠宝玉器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满标及多位商家代表齐聚一堂,聚焦玉器行业 “借货代卖” 模式的法律风险与规范路径,展开深度交流与专业探讨,为行业健康发展注入法治力量。
(专家们与队员的合影)
一、聚焦行业痛点,搭建法治沟通桥梁
“借货代卖” 作为玉器行业长期以来的常见经营模式,在加速商品流通、灵活对接供需的同时,也因行业惯例多于明文规范、权责界定模糊等问题,逐渐衍生出货物损毁追责难、货款拖欠纠纷多、所有权归属不清晰等一系列风险。青法笃行实践团在前期调研中敏锐捕捉到这些行业困境,特意搭建起法律专家与从业者之间的沟通平台,希望通过专业解读与实务指导,帮助商家筑牢风险防范屏障。
(主持人介绍在场嘉宾)
二、专家解读破局,理论实务共进
座谈会上,平洲珠宝玉器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满标率先发声,他结合多年行业经验指出:“‘借货代卖’模式让玉器流通更灵活,但缺乏统一规范导致纠纷频发,商家们迫切需要明确操作标准,希望这次座谈能为市场健康发展找到破局思路。”
针对行业诉求,邓敏贞副教授从法律理论层面切入,以典型案例为引,深入剖析 “借货代卖” 的核心特征。她强调,此类交易中 “所有权与占有权分离” 是关键风险点,需重点关注货物损毁责任划分、货款结算时效、权属证明留存等问题。结合《民法典》相关条款,她提出 “签订书面合同明确权责、留存货物照片及鉴定凭证、规范结算流程并记录台账” 等具体防控建议,为商家提供了可落地的法律指引。
秦建龙律师则立足实务经验,聚焦 “借货代卖” 涉及的法律关系界定。他详细解读了行纪合同、委托代理等不同法律框架下的权利义务差异,列举了 “货物调包难举证”“代卖人擅自抵押货物”“代卖人涉诉导致货物被查封” 等十大高频风险场景。针对这些痛点,他给出 “建立代卖人信用评估机制”“优化货物交接签收流程”“通过保险转嫁部分风险” 等实操方案,并建议行业协会牵头制定标准化交易模板,从源头降低纠纷概率。
三、互动精准答疑 破解经营实操难题
在互动交流环节,商家代表们纷纷抛出日常经营中的 “急难愁盼” 问题。“没有书面合同,货物出问题后怎么收集维权证据?”“代卖人突然破产,我们的货能优先取回吗?”“消费者买到瑕疵品索赔,责任该由供货方还是代卖方承担?”…… 面对一连串具体问题,专家们逐一耐心回应。
邓敏贞副教授结合证据规则,建议商家 “即使没签合同,也要留存微信聊天记录、物流签收单、对账凭证等间接证据”;秦建龙律师则针对代卖人破产问题,援引《企业破产法》相关规定,指导商家通过 “所有权保留条款” 保障货物取回权。青法笃行实践团的学生代表也结合调研发现,就 “年轻从业者法律意识薄弱” 等问题向专家请教,现场交流既有法律条款的精准解读,又有实务技巧的细致分享,务实且高效。
陈满标提出行业关心问题
法治护航之路 持续发力共促规范
此次座谈会通过法律专家的专业赋能,让玉器从业者对 “借货代卖” 的法律风险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明确了具体的风险防范路径。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青法笃行实践团负责人表示,团队将持续跟踪行业需求,依托法学专业优势,继续开展法律宣讲、合同模板优化等后续服务。
从课堂到市场,从理论到实践,这场跨界交流为玉器行业规范发展注入了法治动能。未来,在法律护航与行业自律的双重保障下,平洲珠宝玉器市场的 “借货代卖” 模式将更加规范有序,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华南师范大学青法笃行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