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至7月4日,山西科技学院大数据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组织“数智领航 乡创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喜镇苏庄,助力乡村数字化转型,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实践团首站沉浸式走访喜镇苏庄,跟随导游穿梭古院,细究院落布局、壁画纹饰,与择菜村民唠家常,从屋檐木雕故事里挖掘历史脉络。成员们在一砖一瓦、一诉一听间,深植对乡村文化底蕴的认知,为后续实践锚定文化坐标。
为破解非遗传承困局,实践团专访银器锻造匠人杜平富、高平鼓书传承人赵伟。成员们目睹匠人指尖老茧里的坚守,听闻传承路上的阵痛,更懂非遗是乡村文化不可断的根脉。 随后,实践团化身“非遗宣讲队”,走进古建群推广泥塑、潞绸等技艺。他们用年轻人的语态拆解老手艺,让老故事焕发新活力。村民王大爷笑着说:“娃娃们盘活了老手艺,年轻人愿听愿传,咱就踏实!”青春动能正驱动非遗破圈,让乡村文化自信愈发深厚。
实践团开展红色主题教育,集体观看红色影片感悟初心使命,与村民联办活动抒发爱党深情。成员们朗诵《党旗颂》饱含赤诚,合唱红歌激荡人心,让红色精神在乡村土壤里扎根生长。村民李大妈看着表演,连连点赞:“娃娃们的节目让咱心里热乎,党的恩情这辈子忘不了!”
实践团还赴田耕烈士教育基地,在纪念碑前缅怀先烈事迹。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既为成员补足精神之钙,更让红色力量成为乡村发展的鲜活动能,让初心使命在乡土间持续传递。
实践团联动当地开展多元服务:走访高龄老人,陪唠家常暖人心,绘就乡村和谐图景;驻守游客中心当“流动向导”,用专业服务架起沟通桥梁;创新开展“推广普通话”活动,发传单、搞宣讲,帮村民突破语言交流瓶颈。村民赵老坦言:“以前不懂普通话影响景区宣讲,现在明白它的重要性了!”以实际行动践行文明传承,赋能乡村发展。
实践团多维拓展交流:走访老党员家中,围坐倾听建设时期的奋斗故事,字里行间感悟奉献担当的精神内核;与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联谊,共办文艺汇演,在歌舞传情中深化校际情谊;接受媒体专题采访,用田间地头的实干经历讲述青春助乡故事,让“数智领航”实践品牌声量传得更广、更远。
为发挥专业优势,实践团紧扣“数智”主题,从拍摄和剪辑景区宣传片入手,逐步推进导览小程序开发。成员们深入走访景区,调研导览指引模糊、非遗展示存在局限等痛点,梳理游客多元需求,构建完整需求体系。通过技术赋能,让“数智”理念深度融入文化传播等环节,助力文旅场景数字化升级,为乡村振兴装上强劲的科技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