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1月11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安徽一小区“银发一族”相约捐献遗体 “科学归宿”成老人殡葬新观念

安徽省合肥市邮电新村小区部分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合影。

文明祭扫、生态安葬、捐献遗体……近年来,国人殡葬观念日渐更新,民众更加科学豁达地看待“身后事”。

“我是1990年开始从事遗体(器官)捐献工作,至今已有30余年。”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徽医科大学接受站副站长付杰介绍,安徽省每年遗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从过去的几名增至现在的100多名,目前,安徽省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在册人数近1万名。

付杰表示,遗体(器官)捐献的社会认可度在不断提高,老人们“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也正在改变。“对于遗体(器官)捐献,老人也从起初的‘忌讳说’‘到如今的‘自豪说’。”

马毅兴奶奶拿出她与爱人吴朗的志愿捐献遗体(器官)申请登记表和荣誉证书。

在安徽省合肥市邮电新村小区,一群银发老人“相约”捐献遗体。走进马毅兴奶奶家的书房,各类报刊书籍摆满了整面书柜,书柜里摆放了一个用薄膜包裹着的精致木匣子,外面用红绳紧紧地系牢,里面则整齐地放置着她与爱人吴朗的志愿捐献遗体(器官)申请登记表和荣誉证书。

今年90岁的马毅兴与先生吴朗是该小区遗体捐献的带头人。“上世纪90年代末,我先生患病住院时了解到遗体捐献对医学事业有重大帮助作用,我们便立即与医院达成口头承诺。”马毅兴说,2001年,先生吴朗去世后,完成承诺,成为该小区首位进行遗体捐献的老人。

在马毅兴夫妇的带动下,小区其他老人开始了解遗体(器官)捐献,并陆续加入进来。据了解,二十年来,该小区共有33位老人办理了遗体(器官)捐献申请登记手续,他们中年龄最大的93岁,其中4人已在去世后完成遗体(器官)捐献。

近日,76岁的陈国伟成为该小区第33位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爱人在几年前签署时,我和家人并不支持,觉得辛劳了一辈子‘入土为安’是最好的归宿,现在认为能为医学事业做贡献意义更大。”陈国伟表示,最近几年,身边不少老人选择遗体捐献,自己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

邮电新村小区的33位老人只是遗体(器官)捐献发展的一个缩影。“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是推动遗体(器官)捐献的重要原因。”付杰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对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做出了明确规定,这也是中国在遗体(器官)捐献法律法规领域的长足进步。”

 

上一篇:围绕老年人“衣食住行” 浙江开展智能技术适老化改造
下一篇:智利报告科兴疫苗的真实世界保护力数据:预防有症状感染的有效率为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