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28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我为家乡唱首歌:八阕青春长歌,写进群山的回响

我为家乡唱首歌:八阕青春长歌,写进群山的回响

——北京交通大学“乌江踏傩·黔绣寻珀”暑期实践团原创歌曲纪实

在盛夏的黔地山水间,北京交通大学“乌江踏傩·黔绣寻珀”暑期社会实践团用八首原创歌曲,谱写了一场横贯贵州四地的青春远行。他们用音符丈量山川河谷,以词句触碰文化脉络,把一段段乡土记忆、一缕缕人文深情,化作回响千山的歌声,唱给家乡,亦唱给时代。

从出发,到归途:青春步履中的热望与回响

他们从《山那边》启程,行囊里装着梦想,坐标锁定在盘山而上的路标中。年轻的嗓音掷地有声,一路唱进云层深处的村庄,也唱进了烟火日常中淬炼出的温暖。在田间地头,在鼓楼之下,在苗岭薄雾间,青年们用踏实的双脚丈量着希望的厚度,用闪亮的眼睛捕捉人情的温度。

可远行的意义,从不止于抵达。从《归巢》的呢喃中,他们读懂了沉默老屋里那一盏摇曳不灭的灯火。那是年轮深处的牵挂,是祖辈掌心的叮咛——哪怕飞得再远,也要记得归来的方向。他们坐进榕树下的藤椅,看山风卷动稻浪,也在歌声中听懂“归属”的含义。

历史与山河的对话,在青春中续写

当足迹抵达遵义,那些镌刻在石板巷里的热血与信仰,在《征程》的旋律中被点燃。实践团的成员在马灯的光影下吟唱前辈的抉择,在陈列柜前低头沉思——那不只是停驻于史册的片段,而是写向明天的笔锋。真理与理想,从未离开这片土地,火种也从未熄灭。

而《踏古谣》与《仡佬之源》的旋律,则更像一次深层的文化考古。实践团成员拾起未寄出的山涧蜜语,探访仡佬祖源的石刻密文,用歌声唤醒那些被时间尘封的民族智慧。山川不语,却在歌词里低吟;铜鼓未息,却在旋律中奔腾。一首首歌,不只为记录,更为再生。实践团用歌声告诉世界:非遗,不只是展品,更是活在青年血液里的根脉。

一半童心,一半火种:希望的诗意表达

行至村寨深处,孩子们的画纸与剪纸上缀满了童年的梦与希望,实践团成员因此写下了《童画镇》。这不仅是“童年”的描摹,更是对未来的憧憬,是一代人想象乡土新图景的方式。在他们的音乐里,非遗与童谣共舞,老村与星光共鸣。

当《傩响千山》的鼓点响起,便是更铿锵的誓言。那张张傩面之下藏着的不只是戏,是千年信仰的薪火。实践团成员踏上戏场,亦接下了那份“唱下去”的担当。他们用自己的声音告诉世界,文化不会因时间老去,只会因传承新生。

终于,在《写进村庄的诗行》的尾奏中,八首歌汇成一脉,大地成了谱纸,青春成了墨水。实践团成员写下村口迟归的灯火,写下孩子稚嫩的梦想,也写下了那句回望的诗意

——“所有平凡,都配得上辉煌。”

一首属于大地的歌,一代人的文化自觉

“我为家乡唱首歌”,不仅是一句宣言,更是一种姿态、一份承诺、一场温柔而坚定的文化答卷。八首歌,既是一次实践团行走黔地的深情纪录,更是一张多声部的贵州交响——它们从山水间起笔,在人文中沉吟,在青年胸腔里昂扬。

他们唱出了行走的意义,也唱出了文化的重量。他们用旋律替乡土作答,用歌声为未来命名。而那些埋在土里的火种,终将因这一代人的吟唱,在万山丛中,再次点燃。

上一篇:以笔为媒传文脉,青春赋能乡村兴——培小墨书香寄情队横山实践纪实
下一篇:四川:彝乡童声燃爆夏令营!川农学子点亮雷波孩子的艺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