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9月07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安徽财经大学“智耕先锋实践队”探索现代农业新路径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青年学子以实践为笔,在广袤田野书写科技兴农的新篇章。7月9日至10日,安徽财经大学“智耕先锋实践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安徽省怀远县耕龙育苗基地和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开展了一场以“科技赋能农业,青春助力振兴”为主题的深度调研,通过实地探访智能育苗、组培技术、热带作物栽培等现代农业实践,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数智密码。

智慧育苗:水肥一体化的“数字农田”

在怀远县耕龙育苗基地,团队成员了解到基地采用“番茄-芹菜”轮作模式,通过集约化育苗、水肥一体化技术及智能化设备应用,实现了年产蔬菜1.5万吨、年销售额1.3亿元的显著成效。基地负责人介绍:“我们通过全自动洒水设备和温控系统,确保育苗环境精准可控,既提高了效率,也降低了人工成本。”团队成员还亲自体验了瓜苗扶植作业,与当地农户交流数字化农业的推广现状,深刻感受到科技对传统农业的革新力量。

组培革命:实验室里长出“致富苗”

次日,团队来到怀远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调研,发现当地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石榴产业提质增效。在生星禾科种苗技术研发中心,团队深入了解了石榴组培技术的应用成果。“这些高品质石榴采用先进培育技术,口感独特,主要面向高端礼品市场。”示范区负责人介绍时说道。在育苗基地,郁郁葱葱的石榴幼苗长势良好,覆盖黑色尼龙布的大棚配合喷灌系统,有效调节温湿度,显著提高了幼苗成活率。

研发中心的组培实验室展示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核心竞争力。技术人员在超净工作台前精心分株幼苗,通过组织培养技术解决了传统繁殖成活率低、周期长的问题。目前,该中心已实现石榴脱毒组培苗的工厂化生产,不仅提升了怀远石榴的品质和产量,还拓展了鲜食、深加工、观赏等多用途市场。

“除了石榴,我们还开展了浆果类和中药材的组培技术研究。”技术负责人表示。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就技术推广、成本控制等议题与企业进行了深入交流,为后续研究积累了宝贵的一线资料。

热带奇观:科技重塑农耕边界

在怀远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的热带植物展馆内,“智耕先锋团”成员们目睹了一场农业科技的奇迹——原本只能在热带生长的香蕉、多肉等植物,在安徽的土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个被列为蚌埠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展馆,通过精准调控温度、湿度和土壤环境,成功突破了传统农耕的地域限制。

展馆内闷热异常,气温高达44.6℃,却孕育出令人称奇的农业景观。团队成员们沿着植物介绍牌,逐一了解这些“异乡客”的生长特性。最引人注目的是旁边的现代农业栽培区,立式管道中翠绿的小苗与茂密的紫苏相映成趣,枝头上挂满硕大的彩椒和饱满的小番茄。这种创新的管道栽培模式不仅应用方便,更具有肥料利用率高、生长迅速、病虫害少等显著优势。

“只要调控好环境因素,植物就能突破地域限制生长。”馆内技术人员解释道。这一发现让队员们陷入思考:若能将这些技术普及推广,让更多农户掌握使用方法,必将为农业发展开辟新的可能。离开展馆时,热带植物在温带土地上茁壮成长的画面,已深深印在每个队员心中,成为这次实践最生动的课堂。

技兴阡陌里,思归耕耘间

农业的根基在土地,命脉在民心,而兴国的密码,藏在“技术扎根”与“农民接力”的结合里。古往今来,“仓廪实”方能“天下安”,农业不仅是衣食之源,更是国家稳定的压舱石。但传统农业的局限,如地域阻隔、产能天花板、靠天吃饭的被动,始终是发展的枷锁。如今,先进农业技术的突破,既是打破枷锁的钥匙,更是让“农业兴国”从口号落地的底气——它让寒地能种出热带作物,让贫瘠土地长出高产粮食,让农民从“看天吃饭”变成“知天而作”。农业兴国,兴的不仅是产量,更是“农民有奔头”的底气。当先进技术变成农民手中的“新农具”,当实验室的突破变成田间的寻常事,农业才真正有了穿越周期、支撑国本的力量。

(作者:袁新芮)

(摄影:陈德友)

上一篇:齐韵寻踪传文脉,新途探索谱新篇 ——“齐韵·拾光”社会实践团开展齐文化调研活动
下一篇:以创新为笔 绘制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新画卷——平高电气BWP-430柔性直流穿墙套管研发推广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