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的是沉睡的文化瑰宝,激活的是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落实《“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实施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具体要求,我们实践团队奔赴乡田间,开启了一场以文化寻根、创新赋能为核心的“三下乡”之旅。
我们的核心任务是:挖掘、传承和创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旨在通过专业的记录与现代化的传播,让深藏于乡间的文化明珠重现光彩,使其成为促进当地发展、增强村民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
一、 深挖细掘:为乡村文化建档立传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系,一砖一瓦、一歌一舞都可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记忆。我们组建了涵盖文史、设计、传媒等专业的团队,深入村落腹地。
我们走访当地长者,聆听那些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与歌谣;我们拜师非遗传承人,用笔和镜头记录下传统手工艺从选材到成品的每一个精妙瞬间;我们测绘特色古建,勾勒飞檐翘角的线条,解读其背后的历史密码。我们将所有调研资料进行系统性梳理,形成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相结合的乡村文化数字档案。
这份档案,不仅是冰冷的资料库,更是一份份鲜活的文化基因谱。
二、 守正创新: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挖掘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传承离不开创新。我们坚信,文化只有“活”在当下,才能流向未来。
我们协助村委会开设“乡村文化讲堂”,邀请手工艺人现场教学,让村里的孩子们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尝试将古老的民俗图案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系列文创产品样本,让老手艺邂逅新审美。
最令人难忘的是,我们与村民共同策划了一场“古今对话”乡村文化展演。舞台上,苍劲的古老戏曲与活力的现代街舞同台碰撞,传统的二胡与流行的吉他共奏一曲,掌声与笑声交织,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创新表达中绽放出的惊人活力。
三、 云端聚力:搭建文化传播新矩阵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了让乡村文化走出深山,被更多人看见,我们全力打造线上宣传矩阵。
我们运营团队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平台,将调研成果转化为一篇篇生动的推文、一段段精彩的短视频。我们为手工艺人开通直播,让网友“云体验”制作的匠心独运;我们制作电子旅游地图,标注文化景点与特色美食,吸引潜在游客。
互联网成为了连接乡野与世界的桥梁,每一份点赞和转发,都是对乡村文化的一份关注与助力。
个人感悟:一场涤荡心灵的青春修行
组长:孙怡茜(历史部分了解): “从前,历史在书本里;现在,历史在老爷爷的皱纹里、在祠堂的碑文里。这次实践让我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真正理解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含义。”
队员:邹昕玥(根据当地特色设计剪纸图案): “我最大的成就感,不是做出了多漂亮的设计图,而是看到我们设计的带有传统纹样的海报被村民夸‘真好看’时。文化创新,不是高高在上的改造,而是润物无声的融入。”
队员:陈佳瑞(传媒宣传): “我的镜头记录下了传承人坚守的孤寂,也记录下了文化活动时村民脸上灿烂的笑容。我明白了我的使命,就是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和动情的讲述者,让更多沉默的风景被看见。”
总结:文化兴,则乡村兴
此次“三下乡”实践,于我们而言,是一次深刻的国情教育,更是一场淬炼初心、增长才干的青春征程。我们不仅用专业知识服务了乡村,更被乡村的厚重与淳朴所滋养和治愈。
我们深刻体会到,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只有铸牢这个“魂”,才能留住乡愁、凝聚人心、激发动力。我们所做的点点滴滴,正是为了唤醒沉睡的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乡村发展的软实力和新动能,最终实现文化繁荣与产业兴旺的良性互动。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虽然本次实践暂告一段落,但我们与那片土地的情谊未断,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使命仍在肩。我们将继续关注乡村的发展,期待有一天,我们能以更强大的力量,再次为那片热土贡献力量。
因为,乡村的沃土,永远是青春绽放的广阔舞台;而青春的汗水,也必将浇灌出乡村更加美好的未来。(墨韵乡土行 陈佳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