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7月16日在福州开幕。福建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再次进入世界视野。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在拥有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的厦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一直在进行。近年来,厦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紧抓文物修缮,为文化遗产保护夯实家底;以科学创新的思维活化利用文化遗产,赋予文物新的时代意义;以高瞻远瞩的视野发动群众参与文物保护,照亮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未来图景……
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核心要素之一的八卦楼。
厦门,正在脚踏实地守护灿烂的文化遗产。
保护修缮
用三年时间对163处文物完成修缮
位于同安区大同街道田洋村的陈沧江故居最近正在进行结构加固。这处未定级文物是厦门市历史文化遗产集中保护修缮专项工作确定的目标之一。2019年底,《厦门市历史文化遗产集中保护修缮专项工作方案》印发,提出2020年至2022年用三年时间完成对163处文物的修缮。这163处文物有个共同特点——都列入了全市抢险及抢救性维修文物名单。
“我们在2019年4月启动了全市建筑类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状况的摸排工作,由各区先行排查,把保护状况堪忧的文物名单汇总到市文旅局,局里再组织第三方进行第二轮实地摸排。”厦门市文旅局文物与博物馆处工作人员宋智峰告诉记者,此次摸排最终确定全市亟须抢险和抢救性维修的不可移动文物163处,其中绝大多数是甚少进入公众视野的未定级文物。这些未定级文物虽未列入各级文保单位名单,但同样是我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产权归属复杂、经费筹措有限等多重因素制约,未定级文物如何保护是一项全国性难题。厦门,选择了迎难而上,目的就是要把覆盖面扩展到未定级。
有决心也有信心——163处文物,三年修完。这个目标“吓”了业内一跳。如此大规模、大力度的集中修缮不仅厦门是第一次,放眼全省、全国也不多见。厦门用马上就办的作风展现了自己的信心。去年,市文旅局指导各区全面展开对163处文物修缮方案的编制和审批,市区两级财政经费支持也迅速跟上。今年,市政府发文将文物修缮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明确年内必须完成80个项目。市文旅局主动将文物集中修缮列入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截至7月8日已完工37个,包括鼓浪屿上的民生公司旧址、同安区的石浔总兵衙等,其他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为了高标准完成此次集中保护修缮,厦门还建立了市文物保护专家库,邀请文物保护、城市规划、古建筑修复等相关领域的20多位专家参与其中,就163处文物全部的修缮方案进行审核把关。
不仅下沉到田野主动发现、科学抢修,探索未定级文物的“预保护”,厦门对各级文保单位的修缮提升工作也在持续高质量推进。近年来,厦门还陆续完成了鼓浪屿三一堂、集美学村尚忠楼群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氏小宗、廖家别墅等省级文保单位,鼓浪屿会审公堂、陈胜元故居等市级文保单位的修缮工程。
据统计,厦门现有不可移动文物1900余处,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40余处。对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及各级文保单位的修缮全覆盖,是厦门对文化遗产掏出的“珍爱之心”。
活化利用
充分发掘历史文物的当代价值
八卦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核心要素之一。这座建于1907年的老别墅将于近期迎来工期约一年的修缮提升。此次修缮后,它将在现有的风琴博物馆功能外,增加对八卦楼自身历史文化的展示,为社区居民打造音乐演奏场所等,力争成为厦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典范。
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专门指示拨款,推动了八卦楼的修缮工作,给这座百年建筑带来新的生机。此后,这里曾作为厦门市博物馆所在地,承载过厦门的历史记忆,也迎来过鼓浪屿风琴博物馆的入驻,从此琴音悠扬,与这座小岛的音乐基因相得益彰。
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旧址多了个新身份——鼓浪屿红色教育主题馆。
2017年7月,鼓浪屿成功入列世界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就鼓浪屿申遗成功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要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理念,健全长效机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传承下去。4年来,鼓浪屿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不断巩固拓展申遗成果,全面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
蓝天碧海间,八卦楼的红色穹顶,见证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厦门探索。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2个月后,厦门对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探索,在鼓浪屿上结出了新的果实。
鼓浪屿虎巷8号,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旧址。20世纪30年代初,这里曾是福建革命斗争的指挥部。今年5月,它多了个新身份——鼓浪屿红色教育主题馆。馆内通过丰富的文图资料、场景复原、多媒体展示等手段,展示介绍中国共产党人以“家庭”为掩护开展革命斗争的英勇历史。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结合党史主题展示革命历史,让红色血脉在鹭岛赓续,隐藏在鼓浪屿寻常巷陌里的这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距虎巷约40公里,同安区大同街道南门街东侧,拥有千年历史的同安孔庙也发出了新的声音——这里的最新修缮目前已基本完工。不仅修旧如旧,作为同安区博物馆所在地,此次修缮后同安孔庙还将丰富展陈内容,融入多媒体手段,以文图、实物等展示同安的历史悠久、文教昌明,进一步提升、丰富馆内的孔子文化展陈。在加强孔庙历史文化保护的同时,厦门也在探索发挥孔庙的文教功能。2009年至今,这里每年都会举办厦门(同安)孔子文化节。从纪念先哲,到开展文化交流、学术研讨,再到融合旅游观光,文化节的内涵不断丰富,吸引着越来越多人走进孔庙,拉近了百姓和文化遗产的距离。
以发展的眼光寻觅历史文物的当代价值,是厦门对文化遗产捧出的“尊崇之心”。
多方合力
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徐友群每周都会去万石莲寺,查看寺庙周边的用火、用电安全,检查有无乱涂乱画情况,这是他作为思明区文物保护志愿服务队志愿者的必修课。2016年,思明区在全省率先推出“文物守护认领”志愿服务项目,成立思明区文物保护志愿服务总队,招募志愿者对所认领守护的文物点进行每月至少两次的巡查。2018年“文物守护认领”再升级,“文物寻根”志愿宣导团组建,志愿者每周会定期前往辖区文物点进行公益讲解。
从一名普通的志愿者到宣导团团长,徐友群不仅收获了大量和厦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知识,也看到了厦门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经常有人找我咨询如何认领文物。”徐友群告诉记者,如今在思明区和他一样的文物守护人有500多名。
思明区文物保护志愿服务队志愿者文化遗产保护。
随着工作的开展,思明区的文物守护还探索出亲子认领模式,父母和孩子一起成为守护人,为厦门的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更年轻的血液。2019年,思明区被确立为国家文物局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试点地区。“文物守护认领”也在厦门全市得到推广。
文化遗产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发动群众力量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厦门走出的一条有益之路。在厦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们还在不断进行多方合力守护文化遗产的新探索。
今年4月,集美区警方破获一起文物盗窃案,仅用12小时就抓获犯罪团伙,成功追回辖区内一处未定级文物门前被盗的雕花螺纹石鼓。案件的迅速侦破,得益于该文物被纳入集美区公安部门“雪亮工程”的监管范围。近年来,厦门极为重视文物安全工作,仅今年市文旅局就下发了一系列压紧压实各级责任,做好文物安全防护工作的通知。此次案件的侦破,让市文旅局看到了联合警方为文化遗产保护筑牢防线的积极意义。市文旅局二级巡视员李云丽告诉记者:“我市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已纳入各区公安分局和派出所管理范围,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推广集美区做法,努力推动全市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也纳入警方的‘雪亮工程’,加快厦门文物安全大防控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