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9年,教育部启动了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在一批条件具备的地区,率先进行智能时代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通过遴选推荐、综合评议、集中公示等环节,雄安新区、北京市东城区、上海市闵行区等8个区域被确定为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近日,本报记者深入这8个区域采访,报道各地推进智慧教育的特色探索和实践。敬请关注。
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属中学的一间专业教室里,美术教师轻点屏幕上的按钮,一幅名画上的特殊色彩很快出现在了电子调色盘上。该校校长王泽旭说:“一切颜色、造型、声音乃至动作都是数据,智慧教育的时代已经来了。”
2019年4月,北京市东城区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从2020年到2022年,东城区计划用3年时间,聚焦“数据推动下的教与学变革”,全面构建区域智慧教育生态。日前,记者深入东城区中小学课堂采访时发现,一幅面向未来的鲜活的智慧教育图景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数据推动,提升教育能力
今年是北京市第五中学高二数学教师王琦参加工作的第12个年头。从七八年前全校大规模采用网络阅卷,到今年学校每间教室新安装的智慧黑板,说起技术给一线教学带来的改变,她的眼神立刻亮了起来。
“批改作业要花很多时间,采用网络阅卷后,我们终于不用再提着一大摞卷子回家,在PAD或者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改作业了。”王琦说,“与此同时,数据统计效率极大提高,不只是出分快,不同统计维度也给老师们提供了新的质量监测视角。”
例如,每张试卷的得分统计具体到每道题的小分,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知识结构的薄弱点;不同班级成绩的对比,可以提示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一名学生3年成绩的延续性统计,可以让教师把握每名学生的学习动态。
数据的作用不仅发生在事后,还可以发生在当时。近年来,东城区试点在体育课上用智能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学生心率。通过对学生靶心率实时监测,体育教师可准确把握本班学生的运动强度。
作为全区未来学校试点,北京市第五中学所有班级教室都已按照智慧教室标准加以改造。王琦说:“智慧教室不仅有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还能呈现教师以往看不见、看不清或者看不全的数据。”
一堂课下来,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的时间比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强度,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每个学生本节课知识点把握的程度……这些关乎课堂质量评价的数据都可以被实时记录并统计。
未来,所有数据最终将汇入东城教育的“数据大脑”。东城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区教委副主任周林说,在东城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过程中,“数据大脑”是一项关键的基础设施。“数据大脑”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利用智能技术感知、采集和监测教育信息,实时掌握区域、学校和师生发展态势,为区域教育决策、精准教学、个性化学习与服务提供基础能力支撑。
他说,当前东城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的重点正是探索这些教育数据在教育质量监测、综合素养评价、招生与学位管理、信息安全管控、校园安全预警等方面的全场景应用,期待最终形成“用数据驱动教育升级发展”的新图景,构建东城教育基于数据可视化的教育治理图谱。
混合教学,推动课程升级
在东城区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进程中,北京工美附中承担了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融合的教改项目。
在工美附中的专业教室里,记者看到,学生使用艺用解剖系统在大屏上观察人体骨骼、肌肉的三维图像;使用VR技术,学生可以“置身”于虚拟美术馆,近距离研习画作;通过动作捕捉系统,学生可以赋予动漫模型连续动作……王泽旭说:“传统美术教育主要通过高强度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艺术技能和素养,现在,信息技术提供了更多选择。”
当技术进入课堂,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手段的丰富,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过程都会发生深刻变化。地处东城边缘的天永学区,从2017年起,持续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与学变革”项目。为了推进项目实施,项目组建构了多方协同的合作研究机制,打造了助力教师进行项目研究的智能教学平台。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学副校长韩玉娟说:“技术只是手段,教师真正面临的挑战是教学内涵需要与时俱进。”有了点阵笔,学生课堂学习数据可以及时反馈,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根据学生掌握程度的不同,开展分层教学;开发了视频微课,课堂变为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主题不再是知识讲授,而聚焦学生提出的问题。
该校数学教师徐丹妮说,“我们给学生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例如校园面积的测量,学生需要自主分组,自选课题,提出方法,选择工具,还要分工合作把研究过程记录下来进行班级展示。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特别高。”
在过去一年多的疫情冲击下,中国构建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在线教学体系。在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副校长汪忱看来,这一年多也是学校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快速升级的一年。
“去年2月17日接到全市‘延期开学停课不停学’通知时,我们跟大多数学校一样都措手不及,但只用了一周时间,我们的课程就上线了。”汪忱说。
第一周上线的是学生心理辅导和家长教育课程。第二周开始,拥有8个版块的校本课程超市上线,全校6000多名学生分成29个班级社区进行在线互动。开学后,根据教委在线教学不上新课的要求,学校开出了精心梳理以往知识点的复习课。全市“空中课堂”启动后,在每个班级社区,一个由学校6至7名教师组成的跨学科导师团上线答疑。
随着疫情逐渐稳定,学校教学转入常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被保留下来,引入了史家教育集团的常态课堂,班级社区分组也成为学生学习组织的常态。
汪忱说:“目前,学校正在从融合课程转向无边界课程,未来学校将依托信息技术,通过课内外教育资源整合、教师教学组织重构和学校管理升级为学生打造可随时随地学习的智慧教育生态。
系统集成,促进管理增效
记者发现,史家教育集团的校园管理系统采用了较为普遍的商用平台,但进行了大量的校本化改造。校园日常运行的功能被组合成100多个不同的业务模块添加到平台上,涵盖了文印审批、保修统计、公章使用等。汪忱说:“让数据替人跑,教师就可以解放出来,更多关注学生。”
像这样把重复的事务性工作转变为软件程序模块的做法不只发生在史家教育集团。在工美附中,学校推出覆盖教师、家长、学生、管理人员四类用户端口的“一站式教与学云服务平台”。学校校务办主任王瑜说:“不仅是校务运行和教学管理,家长到校开证明、查成绩等需求也能在平台上得到满足。”
而更大规模的系统集成,两年来在东城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统筹下稳步推进。周林说,围绕“数据驱动教与学模式创新”,东城区教委、区科信局、区财政局等部门联合成立了“东城区智慧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东城区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工作小组”,区教委各部门和直属单位全员参与,多途径与大学合作,多渠道引入优质互联网企业,对东城区智慧教育基础环境进行集成创新。
“东城智慧教育示范区的创建思路是建设一个智能、灵活、泛在的教育教学新环境,打造区域‘1+7+N’智慧教育体系。”周林说。
所谓“1”就是东城区教育的“数据大脑”。“7”即七大示范工程,包括深度聚焦教与学变革创新攻坚工程、教育资源开放创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引领工程、教育管理与服务提升工程、评价与测评实证发展工程、基础环境智能化提升工程、未来学习空间建设工程。
依托“数据大脑”与七大示范工程的实施,东城区还将在N所“未来学校”形成全数据支撑、深应用突破的教育教学新环境,普及“互联网+”教与学模式及数据服务型学校管理模式,对“未来学校”的空间、课程、教学方式和学校组织管理进行系统性重构,打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融合的未来智慧教育生态。
周林说,最终,东城希望建构起一个全区规模的数据驱动的智慧教育应用新体系,丰富优质教育资源,精准优质教育服务供给,不断满足未来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