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16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安徽合肥:打造“自治 智治 社治”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探索打造“自治、智治、社治”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积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构建群众自治圈

——群众的事情“自己办”“协商办”

健全协商组织,调动群众参与。合肥市推动实现合肥市村(社区)协商工作委员会全覆盖,“加强自治组织体系建设”纳入市委深化改革任务,创新实现城市社区“一居多会”(居委会下设人民调解委员会、协商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两长多员”(党小组长、楼栋长、调解员、治安员等)全覆盖;在农村,指导每个县(市)各选取一个村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探索形成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三会议事机制”,分层分类化解矛盾纠纷。

夯实硬件基础,提供协商场所。实施村级社区服务中心(站)达标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共投入财政资金4416万元,建成138个标准化村级社区服务中心。2021年,启动第三批95个村级社区服务中心(站)达标建设,进一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为落实市政府“为民办实事”事项,在主城区打造29个集基层党建、协商自治、文体活动为一体的小区居民活动中心,在此基础上扩面至县(市),启动30个小区居民活动中心建设,为居民就近提供协商自治、文体活动空间。

加强能力建设,打造“合肥品牌”。鼓励各地进一步探索适应不同类型社区的基层协商新模式,2个村(庐阳区三十岗乡东瞿村、长丰县下塘镇安费塘社区)被确认为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蜀山区等49个单位被评为全省城乡社区协商示范点,9篇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入选安徽省100个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涌现出“周末议事厅”“社区书记工作室”“板凳会议”“五彩风车”“乡贤百事通”“村事民定工作法”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基层协商新模式。

构建智慧服务圈

——服务的事情“网上办”“精细办”

智慧社区建设工作连续两年被纳入合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和市政府重点工作。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制定《合肥市智慧社区建设规划(2019-2021年)》;启动实施合肥市智慧社区(一期)项目建设,建成1个社区融合平台、1套数据资源体系,开发4类智慧社区应用,打造4个示范样板社区、4个试点小区和50个平安小区,初步形成“五网智治”的智慧社区服务模式。

构建“安全防卫保护网”,为试点配置视频监控、出入口门禁、高空抛物摄像机等,并将数据同步接入智慧社区平台和市公安局警务应用平台,实现24小时全覆盖监控。构建“便民快捷政务网”,在试点安装一体自助机,居民可自助办理临时身份证、查询办理社保、打印办事指南等,还可进行社区活动报名、生活缴费。

构建“精细治理数字网”,将社区事件中的位置、时间、人物、视频等关联起来,形成可查、可看、可选、可分析、可调度的“社区一张图”。

构建“减负增效融合网”,建成社区专题库,融合23套系统,接入市直12家单位89大类4.1亿条数据,数据可统一展现、同步更新、重复利用;搭建统一工作台,社区工作人员只需登陆“社区统一工作台”即可办理全部业务。

构建“精准高效守护网”,为小区内独居老人安装智能门磁、智能猫眼,系统可根据老人出入门数据,自动分析老人行为轨迹,并发出预警,实现智能走访,及时守护老人安全。

构建社会共治圈

——治理的事情“大家办”“积极办”

着眼力量培育。合肥市鼓励将闲置的办公用房、福利设施等,通过无偿使用等优惠方式提供给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活动。对各类社区社会组织下拨培育发展奖补资金,下拨资金超7000万元,惠及社会组织近2300余家。登记成立社区社会组织1270家,备案4163家,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562家。市财政对入驻数量不少于15家社会组织的县(市)区社会组织孵化园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50万元;对运转良好、每年培育不少于5家的街道(社区)级社会组织孵化园,给予20万元项目资金。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县(市)区、街道孵化园34个,建筑面积逾22600平方米,已入驻和孵化社会组织876家。

着眼能力提升。连续5年开展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工作,在等级评估中获得3A、4A、5A级别的,分别给予2万、4万、8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其中公益慈善类、科技类、行业协会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在此标准上浮30%。2020年全市有73家社会组织获得3A以上评级并获得奖补。每年开展“百强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评选活动,评选出100个优秀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项目和50个优秀街道级志愿服务联合会项目,给予每个项目1万元扶持资金,并且对获奖的100家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负责人开展提升培训。

着眼作用发挥。发挥扩大社区居民参与“催化剂”作用,加强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注册志愿者逾145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的17.75%,在社区内部形成社工引领指导、志愿者协调、居民参与的志愿合作队伍,涌现出一批社区社会组织;发挥疏导城乡社区治理难题“减压阀”作用,通过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多支社区团队,开展日常治安巡逻和小区管理;发挥加强社区党委和居民关系“粘合剂”作用,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社区社会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娱乐、文体活动,满足社区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家门口”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上一篇: 陕西渭南: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下一篇: 广西钦州:“乡贤+”提升乡村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