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方兴社区于2015年5月挂牌成立,是全市第二个街道级社区,总面积11.8平方公里,现有户数4.2万户,人口7.8万人。自成立以来,社区构建了“一委一会一中心”治理组织新架构,以全域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探索践行“五社联动”治理模式,激发社区治理活力,奏响社区多方共治交响曲。
深化全域党建,提升社区向心力
加强思想建设,不忘初心。健全完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机制,深入开展“对标对表长三角、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重点在思维上、标准上、能力上找准标杆,健全落实全员学习、成果转化创新争先等制度。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阵地,突出教育、服务、展示功能,打造“红领基地”,作为先锋表率教育学习、活动开展及展示交流的线下阵地。
健全组织保障,党群同心。建立“社区党委+社区党组织+楼栋党小组+党员家庭中心户或示范户”四级组织架构。建立党建联席会,建强楼宇、街区、商圈等区域性党组织,探索行业、兴趣等功能性党组织,扩大联席会“朋友圈”,提高共同体凝聚力。推行网格建支部、楼栋建小组,成立9个社区党组织,建立182个楼栋党小组,让党组织覆盖到“神经末梢"。
开展精细服务,居民舒心。推深做实“红色领航和美小区”建设,推进党的活动进楼入户,常态化开展“红色家访”工作,倾听民声;开展“八个到家”服务,温暖民心;建立楼栋工作群,搭建线上议事平台,建立“安全感、满意度”双提升周例会机制,加强民主协商,实现“微矛盾”不出楼栋、“小纠纷”不出网格、“大问题”不出社区。
创优五微平台,形成社区聚合力
微党建平台。依托社区中心—睦邻中心—睦邻生活馆三级服务,打造党群服务中心—党群服务站—党群服务点三级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建设集公共服务、行政服务、志愿服务、市场化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全覆盖、高标准,为辖区各类组织、各类群体提供党务、政务、便民等“一站式”服务,打造“15分钟乐民圈”。
微政务平台。方兴社区按照一社多居、居政分离原则将行政服务事项全部上收至社区本级,社区为民服务中心实行前台受理、后台“一站式”办结,扁平高效地为辖区居民提供服务。依托382个楼栋二维码和线上“十服务”平台,全面推广“一站通”。根据辖区各年龄段不同居民的服务需求,以自动匹配的方式精准推送各类信息,让社区居民实时了解身边的各类服务信息,实现“最多跑一次、最好不跑路”的新局面,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微服务平台。成立社会服务中心及各小区的社会服务站,委托专业社会组织运营,推动基层社会工作体系化、规范化、品牌化建设。建设“睦邻生活馆”,打造居委会自治服务载体。引入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模式,项目化运作为居民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拉近邻里距离,激发自治活力。
微治理平台。成立社区共治理事会,链接各类资源,搭建社区“共驻、共建、共治、共享”的主平台。重点打造“一园一院两会”平台,“一园”即社区治理创新公益园,引入社会企业等先进理念,瞄准推动社区治理创新和社区治理产业化发力。“一院”即方兴社区学院。推动社区由服务治理向服务治理和教育治理相结合的“双治理”转变,引入师资,成立研发团队,加强人才队伍培养。“两会”即社区志愿服务联合会和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着力补齐社区治理方面存在的人才和组织短板,推动居民骨干组织化、社区服务项目化、志愿服务常态化。围绕需求和问题导向,建立辖区需求库、资源库,形成项目清单。
微综管平台。以“十分钟管理全覆盖”为目标,方兴社区推进“大综管”改革,实施“大共治”模式,采取“1+2+N ”工作机制,即由社区党组织牵头,以城管和公安为骨干,市场监督、环保等行政执法力量和社区辅助力量参与,成立社区层面的大共治中心,依托方兴社区统一化门户系统平台,汇聚执法管理服务合力,依托“睦邻生活馆”和商户自律组织及社区共治理事会建设“大共治”工作站,整合86个居民小组、239位楼栋长、1200名物业保安、约6000名当地党员和志愿者等骨干力量,通过划分责任片区开展主动巡查,力争实现“零距离管理全方位”格局。
创新五项机制,汇聚社区联动力
智慧信息联通机制。紧扣“智慧方兴、首善社区”主题,全力推动大数据在基层社区治理中的应用,探索出一条“信息化+网格化”的智慧社区建设新模式。主抓社区一张图,通过融“七”、并“四”、设“二”、抓“一”等具体举措,建设社区治理一体化平台,建立“四库+一库”基础数据库,制订“七查六感知”标准化工作要求,夯实网格化治理体系。线上建设一体化信息平台,分类设置4150个二维码,充分运用“十服务”平台,将政府办事服务窗口延伸到社区居民家门口,线下夯实网格化治理基础,充分整合数据资源,实现线上线下互融互动。
网格化管理和“大共治”工作机制。实施网格化管理,科学划分网格,整合各方资源,形成网格化服务管理合力。依托“大共治”平台,建立常态巡查机制、“前端自治+后端共治”7天快速处置机制和完善诚信考评机制,健全完善矛盾化解周例会机制,由党组织牵头,联合综管、民警、物业、律师、各专委会成员等,定期召开矛盾调处例会。
居民自治机制。社区“两委”成员由全体党员和居民直接选举产生,全面实行社区党组织书记与居委会主任“一肩挑”,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加强“两长多员”队伍建设;推行一居多会,加强公共安全、文明建设、楼栋自治、物业与环境、协商共治、亲子教育、文化体育、场馆运营等各类专委会建设;由社区“两委”牵头,组织居民制订居民公约、楼栋公约,加强民主协商;深入推进楼栋自治,夯实基础工作,做实“两长多员”,并在楼栋进行公示。建立楼栋群217个,实现线上线下互融互动。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着力破解党建引领社区治理面临的疑难问题,深入推进社区治理。
微公益创投机制。与安徽乐邦慈善基金会合作,建立双基金。依托“乐治方兴”专项基金,以居民服务需求为导向,通过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和居民参与等方式深入推进“微公益创投”,诞生了“志愿十号”“幸福邻声”“社区残障人士培能”等一批服务品牌,孵化邻里关爱团、志愿十号服务队等一批社区社会组织。建立“暖兴”专项基金,做活社会资本,聚合52家单位力量,筹集帮扶资金47万元,聚焦“12+1”项服务,实施“暧兴”工程,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精准救助帮扶体系。
社区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社区“十分钟领学”、勤政讲堂、领导班子包联等机制,建设社区学院,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云平台技术,积极“借智引智”,通过建立红领学堂、专家工作室、老书记工作室等,聚合全市多元化社区教育资源,加强学院智库建设,引进专业机构,聚焦不同类别的社区治理人才,研发专题课程,以“小班制教学+个性化定制+陪伴式成长”的模式,开展社区教育,推动教学研一体式发展,并将学习培养纳入“两委”考核指标,进一步强化社区教育效用,探索“服务治理+教育治理”双治理模式,增强社区治理人才队伍建设,为社区培养—支有规模、有热情、有能力的社区治理骨干人才队伍。
创建三个品牌 ,打造社区影响力
探索前置社区治理。制订前置社区治理框架内容,结合社区建设要求和居民需求,充分利用小区配套用房、物业用房、架空层等资源,超前布置集中充电区域、分类垃圾房和小区“睦邻生活馆”建设。积极引入社会企业和社会组织,介入社区公共空间运营管理,探索实行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实现公共空间延时服务和可持续运转模式。
探索跨域社区治理。在科技、健康、养老等领域探索跨域治理模式,实施“社区治理+”工程,开展清单化、项目化、常态化服务,力争实现全域发动、全民参与、全周期服务,探索一条社区治理服务新路径。
探索社区治理产业化。培育社会企业,按“1+3+X”的思路(“1”是1个营销社区治理理念,“3”是社区治理方案与人员培训、硬件、软件3个支撑,“X”为文化引导),由企业或社会组织承接社区治理产业化项目,根据项目购买方的实际需求,围绕社区治理资源库,进行定制化社区治理顶层设计、软件平台建设以及硬件设施清单等,把社区治理产业化做实做细。(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方兴社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