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永宁街道张圩社区由原张圩村整体拆迁,借助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让农民实现从传统村居向城市小区转变。在此进程中,社区着力化解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就业问题,主动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组建楼栋长队伍,进而提升社区自我管理能力。但是随着居住结构和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居民对社区生活产生了不适应,同时社区在居民服务与社区治理上缺乏帮手与着力点,要求社区必须要探索新的治理路径。为了回应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张圩社区积极引进南京红叶社会工作服务社,以阵地促服务、以服务促融合,实现社会工作有效参与社区融合。
为实现居民之间的常态互动、引导居民自我服务、促进居民社区融合,张圩社区与南京红叶社会工作服务社创建张圩社区“圩宁益站”公益空间,南京红叶社会工作服务社以整合视角为基础,以张圩社区邻里文化为主线,从网格员到楼栋长、从社区自组织到核心志愿者、从特色服务到常态活动,编织一份属于张圩特色的公益服务网络,探索总结出社会工作有效参与社区融合“三步走”。
第一步:组、建、做
组:组建社区社会工作核心团队。社工进驻社区的首要工作就是要确定在当下情境下,哪些资源能成为服务帮手。社工依托张圩社区现有资源,组建了一支包括社区书记、社工、网格员、楼栋长为第一梯队的核心工作团队,保障了服务的方向和资源基础。
建:搭建社区公益服务空间和宣传平台。由社区协调场所,社会组织参与,共同搭建了“圩宁益站”公益服务空间(“一家三室两厅”)、“七彩宁欣家园”微信公众号,通过空间与平台的搭建,让社会工作服务开展有依托、成效展示有平台。
做:基于社区群体性调研结果,设置社会工作服务列表清单,通过内整外引成立服务智库,开展社会工作常态化与主题性活动。主要有文娱排练、红歌献党、红线防护、手机123、青青护苗班、书香阅读、耕读文化、瑜伽、烘焙等常态化活动,还定期开展“邻里文化艺术节”“邻里影院”“楼栋长微故事”等主题系列活动。
第二步:维、突、抓
维:维持社区服务可持续发展。社会工作从整合视角出发,梳理社区内网格员、楼栋长、社区自组织、居民志愿者及引进专项社会组织、高校志愿者等多方资源,通过内整外引的方式保障社工服务主体的可持续发展。即社工通过增能计划提升了社区社工、楼栋长、网格员等主体的服务能力,通过公益活力联盟丰富了村民自组织队伍,通过公益里程积分兑换完善了志愿者管理制度。目前已有核心村民志愿者32名、联动高校4所、高校志愿者126名,激活社区组织6支、引进社工机构3家。
突:突出社区融合重点目标。社会工作通过参与式服务设计,引导居民与居民之间的常态互动、增加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关注度、倡导居民对社区建设的参与,实现居民与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环境的双重融合。
抓:抓住张圩社区文化与地域特色。张圩社区聚焦绿色发展,打造美丽田园,围绕“做特景区,做美村区”目标,依托生态资源优势,独特的农业大地景观,做足“花”文章。社工结合张圩社区的美丽田园,做到人文地产景的融合,开展了“楼栋长故事集”系列活动、“我和向日葵有个约会”等专题性活动,真正传承“人在圩上住、心系圩下景”的“圩笑”志愿服务精神。
第三步:回、效、同
回:回归社会工作服务本身的价值理
念——助人自助,回归到社区终极功能——居民自治。张圩社区居民参与机制即通过社区增能、公益活力联盟整合及提升社区公益服务能力,挖掘、培育社区服务社团,注入社区公益服务力量和丰富社区公益服务队伍,并积极开展契合居民需求的各类公益活动。
效:社会工作在社区融合中有效参与。目前,张圩社区内有2名网格员、12名楼栋长,为社区居民提供网格化服务,居民评选优秀楼栋长,呈现出服务与反馈的交互机制。3A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可以保障社区老人养老问题;漂亮妈妈瑜伽队、夕阳红老年合唱团、博爱广场舞蹈队、云太极俱乐部、向日葵青少年才艺志愿队等居民文体娱乐自组织,可以满足社区居民文体自我服务需求;专业社工机构运营“圩宁益站”,服务有阵地、宣传有平台、传播有载体、志愿有激励,保障社会工作专业性。
同:居民对张圩社区居民身份的自我认同、即对社区的归属感。借文明城市创建契机,社工协助社区开展“圩宁议”主题议事会,从美化社区环境到如何优化社区环境,社工开展了老年人专场、妇女专场和青少年专场的议事会,让社区更多的人群参与到、享受到社区的正向变化,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倡导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共同解决社区公共问题,实现居民的自治与互助。
社工在张圩社区的服务过程中探索的社会工作参与社区融合“三步走”,第一步主要以居民服务为主,首先满足居民需求,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服务的现象成果,一方面拉近社工与居民的关系,为进一步的服务做好群众基础,另一方面能让社区看到社工在社区融合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第二步主要以社区增能与特色挖掘为主,关注社区本身与服务主体在社区融合过程中的能力提升以及发展社区的内生动力。第三步呈现出居民对社区的身份认同,居民与社区之间交互发展,最终呈现出居民与居民、居民与环境的相互融合。(本文作者杨伟,系南京红叶社会工作服务社副总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