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1月10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觉醒的力量——观电视剧《觉醒年代》有感

从几个人的觉醒,到一个群体、一些阶层的觉醒,再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觉醒。那是一个时代的觉醒,那是一个觉醒的年代。

民国初年,北京的古城墙内,风沙四起,满目疮痍。西方的船坚炮利已经漂洋过海步步逼近,而中国的贫苦百姓仍牵着骆驼在千年不变的车辙上负重前行;来自西洋的儿童正坐在温暖的汽车里享用着美味的面包,生在中国的孩子还跪在租界的路边呜呜咽咽地待价而沽。当张勋率五千辫子军攻入京城复辟,“假辫子”“旧满服”开始遍布中国的街头巷尾;当“觉醒者”因高呼“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而被当街斩首,周围竟全是喊着“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满嘴荒唐言的看戏之人、愚昧之子,更有甚者,争先抢后地苦苦哀求,只为得到一块“包治百病”的人血馒头……

这样“一个被捂得严严实实的发着霉、烂着疮、流着脓的老房子”,将要如何才能挽救?觉醒!中国人应该觉醒,也必须觉醒,只有国民觉醒的力量才能使中国重获新生。而“觉醒”二字,也正是《觉醒年代》要寻找的,路的方向。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回望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在帝王专制和愚民政策的压迫之下,愚昧、迷信,昏乱、巧滑,都在国人的身上沉积了太久太久,这些正是阻挡国家前进的弥瘴痼疾,而唯有全民族得以觉醒,才能真正找到彻底祛除它们的良药。

当时的中国,混沌而飘摇,以陈独秀先生为代表的几位“觉醒者”率先挺身而出。他们以“不破不立”为坚守,鼓吹新文化,宣传新思想,期冀以新文化来启蒙大众,用“换脑子”的思想革命来推翻“老房子”,自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觉醒的力量也由此萌生。

自《青年杂志》问世,德先生与赛先生被引入中国,第一批“觉醒者”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开始唤醒长久带有奴性意识和血腥气息的中国民众。身为“觉醒者”领袖的陈独秀先生,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提出了对青年人的六大标准,居于首位的就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这应当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最迫切需要做出的改变。此外,李大钊先生在春日里高唱《青春》之歌,希望“以青春之我”,呼唤天下青年一起,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宇宙”;胡适先生远在大洋西方,以一篇名为《文学改良刍议》的先锋之文,让白话文运动的熊熊烈火在祖国大地上迅速燃烧。自此以后,越来越多的文学家、思想家,成为了革命者,更成为了启蒙者。

二、“希望在于将来”

    随着觉醒的力量渐渐蔓延开来,最初的几个人变成了一小部分人,《青年杂志》变成了《新青年》,北京大学变成了新文化阵地,文言文变成了白话文,周树人也变成了鲁迅。

    一日午时,他静坐在街边,手中摩挲着石碑拓片,冷眼背对着身后那个乱糟糟的、烂透了的社会,几近绝望的他声称一心只做三件事:抄古碑、籍录金石碑帖和校对古籍。此时,先生还是周树人。可是,当一边是长辫与黄旗四处挥舞,一边是科学与民主不断受阻;一边小声说着“刀法远不如大清”,一边大声嚷着“蘸血要趁热”……眼前的社会百态已经越来越糟,心中的觉醒之火也一定愈来愈烈。他看似充耳不闻,实则忧愤于心,又怎么可能一直“躲进小楼,不问春秋”呢?

     虽然身处“绝无窗户,万难破毁”的铁屋中,但他还是借友人之口,发出了掷地有声的呐喊——“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即使一时“无药可救”,他依然确信“希望是在于将来”。他下定了决心,必须要“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必须要为那个生疮流脓的“老房子”开一剂良方猛药。

一个寂静无声的夜晚,一间包裹着旧时木窗框架的补树书屋,一个点着微弱灯光的窗格,一位先生正俯身于案前奋笔疾书,他的眼神如锋芒般犀利,他的笔尖似利刃般锋锐。镜头慢慢拉长,从微亮的窗格,到黑色的窗棂,再到笼罩在枣树下的屋檐。纵然外面有着万般的沉寂与压抑,屋中灯未灭,笔不停,火在烧。那一点渺小的光亮,仿佛蓄积着无限的力量,将要朝着屋外的世界,喷涌出源源不断的光芒。

不知历经了多少个日夜,先生伏在一片层层重叠、杂乱无章的手稿中央,笔锋一收,席地而躺,终于,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正式问世。一阵深思过后,他再次起身、抬笔,眼含热泪地署上自己的笔名。此后,周树人就叫鲁迅。

那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历史性时刻。觉醒的狂人,满篇的“吃人”,都沾染着鲜红的色彩,血淋淋地裸露在人们面前。每一个字都在沉重地抨击着国民的心灵,每一句话都在猛烈地传递着觉醒的力量。这股力量开始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大众之间崛起,激发爱国热情,唤醒人民觉悟,进而挽救乃至变革社会。而觉醒者中的主力军,当属那个年代的“新青年”。也正是因为有了青年的觉醒,希望才能在于将来。

三、“国家者我们的国家”

     《新青年》的发刊词中,陈独秀先生对青年人提出敬告:“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鼓动青年觉醒,给予无限厚望。李大钊先生深受启发,提笔作就《青春》一文,“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字字句句感人至深,希望以此唤醒所有青年,唤醒整个时代。蔡元培先生担任北大校长以后,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的气象焕然一新,为青年人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鲁迅先生受蔡公之邀,为北大学子设计了校徽:两人背对而站,一人笔直而立,肩负开启民智之重大使命,以此呼吁广大青年真正觉醒,挺起中国人自己的脊梁。

在政权混乱、国家危亡之际,在“青年导师”的引导之下,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勇敢地站了出来,投身于思想革命的前线,努力以自身之觉醒来带动国民之觉醒。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因一篇《体育之研究》的大作,使“二十八画生”的名声响彻湘江,传遍京城。他自雨中来,向远方走,道路两旁尽是哀鸿,那时在他的心中,唯有一念救苍生。“陈家一门三忠烈”,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部传奇。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勤工俭学、自力更生,生存如蝼蚁,立志当鸿鹄,在青年时就坚定了“为国家献身”的信念,期望“让子孙后代来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再有赵世炎、邓中夏、周恩来、傅斯年等,成千上万的青年人凝聚起觉醒的力量,挺立青年之躯,心怀青年热血,为了寻找国家和民族的出路,上下求索,誓死拼搏。哪怕他们曾在无政府主义与布尔什维主义之间争论不休,哪怕他们屡遭保皇党与当局政府的抵制和施压,哪怕他们的思想实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哪怕他们暂时还看不到前方胜利的曙光,但是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只身向前。因为他们是青年,因为他们相信,觉醒的力量定会击败腐朽的势力,朝阳定会重新在东方升起。

一九一九年初,一声惊雷自大洋彼岸传至中原大地,带给本就多灾多难的中国沉重一击,而这一次,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终又于发出了震天动地的怒吼。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北洋政府同意签署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合约,一个个有失国格的消息如定时炸弹般发出声声巨响,激起了众多觉醒者与爱国人士的悲愤,更激发了万千青年学子的爱国热情。一名名青年从课堂走向街头,高举反抗旗帜,“一手托着国格,一手托着公理”,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摇旗呐喊。他们不惧武装镇压之险,不怕牢底坐穿之苦,抛头颅也好,洒热血也罢,只愿以自我之觉醒,唤起民众之觉醒,使四万万中国同胞团结起来,让觉醒的力量在那个年代尽情地迸发。

    正如陈独秀先生在《为山东问题敬告各方面》中所言:“这是我们国民全体的存亡问题,应该发挥民族自卫的精神,无论是学界,政客,商人,劳工,农夫,警察,当兵的,做官的,议员,乞丐,新闻记者,都出来反对日本及亲日派才是。”从北京到上海、天津再到湖南,从学生罢课,到工人罢工,再到商人罢市,平民教育演讲团走街串巷,北京赵家楼火势汹汹,自由独立的呼声响彻云霄……几日之间,仿佛整个时代的觉醒力量都在爆发,整个民族的救国热情都在燃烧,所有的中国人都在一齐高喊:“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

四、“社会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

国民性的真正觉醒之路,需要先驱者的开辟,需要革命者的探索,需要广大青年的勇往直前,更需要的,是指导社会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的有力支撑。

在社会风雨飘摇、思想泥沙俱下之时,一场轰轰烈烈、史无前例的俄国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带到了中国。那时的大钊先生首先有所领悟,也许,这就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出路。通过认真阅读研究,他学习了马恩与列宁的革命思想;在多次流亡期间,他看透了社会百态的真实面目;经过长时间与工人的相处和交流,他见识了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最终,他坚定地相信,“工人阶级是人类社会的领头羊,工人领导的社会才是最先进的社会。”同时,他也彻底地意识到,我们的国家所需要的,不仅是文化觉醒和思想启蒙,还应该且必须听到大众的呼声。只有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现状相结合,才能实现对社会的根本改造,找寻到正确的国家出路。因此,他常常站在田间地头,深入工厂车间,走向人民大众,他要向全中国的人民宣告,“中国,是我们中国人的中国”,我们要取得的胜利,应当是“庶民的胜利”。那一声声“憨坨”,亲近了多少人的内心;那一句句“人民做主”,又温暖着多少人的身躯。先生是在用自身觉醒之力量,激起全体中国人的觉醒,用自己胸腔的温度,传达全中国的温度。

在李大钊先生的启蒙之下,毛泽东同志的觉醒也更为深刻。自京城的北大再次出发,回到了湖南的乡村,风里雨里,他满怀着青年的热血,无所畏惧。与农民在田中劳作,和工人在地下挖煤,他进一步地走近了劳苦大众,真真切切地听到了百姓的心声,也更加走近了社会主义的道路,为日后布尔什维主义在中国的胜利筑牢了坚实的根基。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面面赤旗正如星星之火般冉冉升起。《共产党宣言》的中文译本于陈望道笔下诞生,《新青年》成为了共产主义的核心阵地,嘉兴南湖上的一艘游船见证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社会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由此成为了共产党人毕生坚守的信仰。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寻路,本就是一段艰难的旅程;觉醒,本就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无论是身处研究室,还是被置于监狱牢房,都要高喊一声“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目光如炬,继续前行。因为寻路的信仰足够坚定,觉醒的力量足够强大。

因为有了先驱的觉醒,才有了青年的觉醒,才有了工人的觉醒,才有了百姓的觉醒;因为有了思想的觉醒,才有了文化的革新,才有了民众的呐喊,才有了民族的革命。因为觉醒,积贫积弱的中国找到了出路,共产主义的火种燃起了希望;因为觉醒,历史车轮不断滚滚向前,繁华大道已是遍地花开。

由几个人,到一个群体、一些阶层的人,再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人,觉醒的光亮在不断放大。最后,在天空的东方,光芒汇聚成朝阳,照亮了那个年代,也照耀着世世代代。(作者:王珈雯  山东师范大学中文本1904

上一篇:杭州亚运会城市文明与亚运礼仪文化展开幕
下一篇:内蒙古鄂尔多斯:“非遗嘎查”引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