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31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新华全媒+丨榆林是个好地方

榆林,一块富有魅力且充满希望的热土。

 

 

↑榆林市榆溪河生态长廊(9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榆溪河畔绿树成荫,呈现出一派“塞上森林城”的美景。

这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长城、黄河在这里交汇,大漠草滩、黄土高原在这里交界,农耕文明、游牧文化在这里交融。长城的陶冶、黄河的洗礼使榆林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块文化福地、资源宝地。

 

 

↑榆林市老城区及城墙(9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榆林建城历史悠久,老城至今仍被古城墙围绕着。

 

 

↑9月12日无人机拍摄的流经榆林神木市万镇的黄河。

 

 

↑村民们在榆林市绥德县郭家沟村扭秧歌欢度新春佳节(2018年2月8日摄)。

 

 

↑两位村民从晨雾中的千年古枣园旁走过(2016年9月7日摄)。在陕西省佳县朱家洼镇泥河沟村,生长着一片古老的人工枣树林。这片古枣树群落总面积36亩,每年产枣3至4万公斤,共有枣树1100余株,其中干周1米以上的枣树超过300株,有的枣树树龄已超过千年。据史料记载,佳县从公元400年左右就开始栽植枣树。这片枣林2013年被评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2014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发掘中的石峁遗址金字塔式建筑皇城台(9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石峁遗址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史前城址。

这里红色资源丰富 。从早期党组织创建到革命根据地建设,从抗日战争的后方保障到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以及《东方红》《沁园春·雪》的诞生等,中国革命在榆林这块红色的土地上留下了光辉印迹。

 

 

↑游人在榆林市米脂县杨家沟革命旧址参观(9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

 

 

↑游人在榆林市米脂县杨家沟革命旧址参观(9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

这里是全国首个干旱半干旱沙区国家森林城市 。治沙70余载,原本有着“驼城”之称的榆林,森林覆盖率从0.9%提高到如今的34.8%,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和半固定,明沙已经难觅踪影。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左图为:1998年7月,榆林市定边县帮助入股治沙的群众在沙地里打出多眼多管井;右图为:2020年5月30日,石光银在自己治理的林子里捡到一根野鸡翎。他以联户治沙的方式,带领村民将25万亩沙地变成了绿洲。几十年来,榆林人民坚持“南治土、北治沙、全域治水”,生态状况呈现出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新局面。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左图为:1998年8月,榆林市靖边县郭成旺老人带着曾孙行进在沙漠中。老人希望子子孙孙植树造林,直到沙漠都变成绿洲;右图为:2020年5月22日,99岁的郭成旺老人(左)与孙儿郭建军抱着当年栽下的第一棵杨树,向参观者介绍当年植树的情景。1984年,郭成旺承包了离家10公里处的荒沙地,带领全家常年吃住在沙地的简易房里,为4.5万亩沙漠披上了绿装。

 

 

↑黄土沟壑中的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满眼绿色(9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

 

 

↑榆林市北郊的镇北台见证着毛乌素沙地由黄变绿的逆转和榆林城的变迁(9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解放初期,榆林市仅残存60万亩天然林,林木覆盖率只有0.9%,形成了“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历经70多年坚持不懈的治沙造林,全市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半固定,让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大大推进。

这里资源富集 。西煤东运的源头、西气东输的腹地、西电东送的枢纽,榆林依靠能源创造了亮眼的发展“奇迹”。

 

 

↑神木市的煤炭正在外运(2001年4月2日摄)。

 

 

↑榆林市榆阳区金鸡滩一家煤矿正在生产(2014年10月21日摄)。

 

 

↑在榆林象道国际物流园集装箱装卸区,工作人员在指挥装卸外运煤炭(2020年10月31日,无人机照片)。该物流园拓宽了陕北能源基地的货物运输渠道,有效破解煤炭外运瓶颈问题,打通了优质煤炭、高端能化、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等产业链条。

 

 

↑俯瞰国能榆林化工有限公司厂区(9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

面对经济高速发展,这里却下决心淘汰落后煤炭产能,出台生态修复工作方案,保护“母亲河”,恢复“榆林蓝”。榆林市的转型发展实践再次启示:保护 生态环境 ,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

 

 

↑榆林市榆溪河生态长廊(2020年5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如今,走进榆溪河生态长廊,河道蜿蜒延伸,两侧花草幽香,市民或在林荫小道漫步,或驻足欣赏美景,这条曾经污染严重的河水如今成了市民的“网红打卡地”。

 

 

↑晚霞中的榆林市高新开发区一角(2020年5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近年来,榆林市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打造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目标,着力建设和谐宜居的城乡人居环境。

 

 

↑榆林市榆阳区黄家屹崂村新貌(2020年5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榆林市聚力生态建设,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如今已难寻人们传统印象中的破旧窑洞,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村舍。

 

 

↑遗鸥在红碱淖鸟岛上栖息(6月3日摄)。伴随毛乌素沙漠的治理,红碱淖周边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使得在这里栖息繁殖的遗鸥的种群数量逐年增加,成了遗鸥的乐园,遗鸥在这里觅食嬉戏、孵化后代。

榆林,魅力无穷;榆林,活力无限。

站在“十四五”新起点上,榆林蓄势待发。

 

 

↑“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获得者张华(左)在榆林市榆阳区的湖羊养殖基地查看种羊防疫情况(2020年10月30日摄)。羊子是榆林市现代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之一,2020年全市羊子饲养量达到946.03万只。 张华在榆林市建成多个湖羊养殖基地及以乡镇联社为主体的湖羊养殖场,带领3970户群众发展湖羊养殖。

 

 

↑榆林市定边县盐场堡镇盐厂员工在盐池里忙碌(8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榆林市定边县是陕西省的湖盐产区,盐湖群主要分布在一条西南至东北走向的弧线低洼地带。

 

 

↑工作人员在榆林一服饰公司车间操作(9月11日摄)。目前榆林市有羊毛绒服装加工及其关联企业350多家,年产羊毛防寒服系列产品1600多万件。

 

 

↑国能榆林化工有限公司员工在中心控制室工作中(9月13日摄)。

监制:赖向东

策划:鱼澜陶明

制作:赵丁喆

摄影&摄像:陶明 梁爱平 刘潇

视频剪辑:张浩波

编辑:黄晓勇戚文娟王琛姚琪琳

新华社摄影部出品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