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24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北京海淀让垃圾分类成为绿色生活方式

“据我了解,目前在各个街道以这样高质量舞台剧形式宣传垃圾分类的就我们一个团队。”在学院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车振明说。近日,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获评“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先进集体”,在一年多的垃圾分类工作中,学院路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协调多渠道联动推进,从宣传入脑入心,到形式推陈出新,让垃圾分类成为了居民生活中“信手拈来”的绿色生活方式。

将垃圾分类意识“植入”居民日常生活

2020年垃圾分类推行之初,正值疫情期间,为有效落实各项举措,街道充分发挥地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作用,梳理整合辖区资源,推动街区、校区、园区、社区“四区联动”。建立社区“四方联席会”会议制度,发挥好地区智库、高校院所学科优势,邀请林业大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就近就便深度参与地区垃圾分类工作,给予专业指导。

同时,为了将垃圾分类意识“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学院路街道在2020年3月就率先组织成立了垃圾分类志愿宣讲团,短短一周的时间,吸引了包括机关干部、大学教师、环保人士、企业白领、文明引导员,居民群众在内的100余人报名参与。截至目前,已经招募并完成线上注册志愿者3852名,累计志愿服务时长27万小时。

为了提高宣讲团的宣传实力和水平,建立规范的志愿服务意识,街道组织志愿者在“志愿北京”平台进行注册,并分三批召开了宣讲团培训会暨见面会,进行垃圾分类培训工作的宣讲指导,从垃圾分类业务知识、《条例》解读、讲解技巧等方面全方位对宣讲团成员进行了培训和指导。

“垃圾分类一提出,我就在想如何让孩子们参与进来,因为我一直认为孩子们的宣传能力是大于我们成年人的,他会影响他的父母,他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因此我组织了学生宣讲团。”石油大院志愿家庭服务队队长张娜表示,在组织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孩子对家庭的带动作用是非常大的,在她的鼓励下,已经有超过200多个家庭加入到了垃圾分类的宣讲中来。

积分兑换实现可回收物“增值”

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健全的工作体系是关键。据了解,目前,学院路街道已完成29个分类驿站的装设,同时建立1处再生资源及低值物回收中转站,1处大件垃圾中转站和有害垃圾中转站,272个基本组合模式,大件垃圾和装修垃圾暂存点135个,再生资源回收点59个。

为了进一步细化垃圾分类工作,街道还开创了大件低值可回收物的分类积分兑换活动。在学院路街道15个社区里,大部分居民都会主动将废金属、废纸类、废塑料、废旧织物等储存占用空间,又因原值过低被有偿回收“拒之门外”的废旧物品主动投入大件低值垃圾回收中转站中。据了解,居民每次投放低值可回收垃圾,通过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还能积攒相应的积分,街道通过定期组织居民用积分兑换洗洁精、纸巾等实用的生活用品,实现可回收物“增值”。

同时,街道建立了常态化管理机制。制定日常运行管理检查考核办法,建立执法检查联席会机制,并率先推出“强制单位”和“居住小区”两类垃圾分类红黑榜制度,实现“以督促改、以改提优”。建立约谈机制,对垃圾分类问题较多、月度考评排名靠后的社区,进行约谈,促进工作全面提升。

建成垃圾分类宣教中心

在实践推行过程中,街道二里庄社区通过党建引领、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等方式,建成“宣教性”和“功能性”融于一体的垃圾分类宣教中心,建成垃圾分类主题广场,推行厨余转化环保酵素和营养土,建设屋顶菜园,形成了社区生态循环链。而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者车振明,就是最早在这里进行宣传宣教的志愿者之一。车振明除了作为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站的日常维护者,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垃圾分类话剧演员,他参演的居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垃圾分类话剧,已经登上了包括海淀区、东城区在内的各社区的舞台。

同时,街道制作的一系列生活垃圾分类微课堂、微视频都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让更多居民成为绿色生活理念的践行者。结合辖区内高校众多的特点,街道与各大高校联动,举办了垃圾分类短视频大赛,吸引了不少高校学生的参与,有的是自拍自演小短片,有的是分类歌曲改编的小动画,还有的是记录校园后勤人员垃圾分类工作的纪录片,通过脚本撰写、拍摄剪辑,同学们不仅掌握到了更多垃圾分类知识,也在分享作品的工作中成为了校园里的垃圾分类宣讲员。

上一篇:湖南多地涵养乡风文明 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篇:全国各地国庆假期红色旅游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