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助力居家养老 老年友好社区来了

一个健康码,让不少银发族挠头。其实,老年人的不便,不仅是在跟不上飞速发展的科技上。为了让老年人生活更美好,日前,苏州市民政局出台《关于深化城乡社区治理推进老年友好社区建设的行动计划》,将通过提高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效能,积极推进老年友好社区建设,目前已有22个社区列入“全市首批老年友好社区建设试点名单”。

为老服务分级分类分层便利老人生活帮助融入社会

姑苏区沧浪街道潼泾一社区是首批老年友好社区建设试点之一,社区总人口5100余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人达1027人,占比约20%,这其中空巢、独居、残疾、低保及低保边缘老人占比过半。面对社区老人呈现基数大、增速快、空巢化的特点,社区分级分类分层开展特色服务,打造品牌亮点,全面推进老年友好社区建设。以完善为老服务设施为例,占地4000平方米的潼泾一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即将投用,可为区域内老人提供助餐、助医、助学、助浴、助急、助洁等综合服务,特别是为失能、半失能刚需老人开展日间托养康复服务。

“老年人退休后,容易与社会脱节,而外面的世界瞬息万变,我们希望帮助老人更好地融入社会。”潼泾一社区党委书记罗瑾华告诉记者,结合社区现有的“小候鸟工作站”,让老人与孩子一起活动,展开互动,促进代际和谐。另一方面,社区积极链接企业资源,把加强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能力作为老年教育的重点内容,引导老年人了解新事物并尝试运用,帮助他们消除技术鸿沟,融入智慧社会。此外,还鼓励物业探索“物业+养老”,参与为老服务。

同样作为试点,双塔街道大公园社区老年人口占了三分之一左右。针对老龄化程度高的现状,社区在强化为老服务的过程中,组建起了为老服务队,重点对独居、空巢、高龄、失能失智等老年群体,提供生活帮扶。大公园社区党委书记助理张鹤介绍说,现在社区每个月有四到五次对高龄老人上门走访慰问的服务,内容包括读报聊天,也有日常生活照料。此外,在一些特殊的节日社区还会组织慰问。

居家养老为绝大多数盼养老不离家生活更便捷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188.5万人,平均100个老年人中4个有意向选择机构养老,剩余的基本都是社区和居家养老,其中又以居家养老为绝大多数。

今年66岁的夏建康是姑苏区沧浪街道潼泾一社区的居民,自从退休后,他是社区活动的常客。“我们社区活动很丰富,除了文艺类、手工类等常规活动,还与时俱进地开设智能手机培训班,教我们微信聊天、手机支付、手机买菜、医院预约挂号等。”夏建康说,因为他家住在四楼,所以一键购物、送货上门,极大便利了他和老伴的日常生活。住在老小区,没有电梯,始终是夏建康和老伴的心病,但苏州市针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实施意见,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你看这两年,好几个老旧小区都装上了电梯,如果连这块心病都去除了,那我跟老伴就可以笃笃定定在家养老了。”夏建康说。

眼看着与小区一墙之隔的潼泾一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即将投用,今年86岁的居民程祥儿眼开眉展。她告诉记者,年纪大了,买菜烧饭有点吃力,目前靠儿女隔三岔五买菜送上门,把冰箱塞得满满的。“以后家门口有了助餐点,我和老伴就可以去搭伙了,省心多了。”程祥儿说,唯一让她忧心的是小区属于零星散盘,缺乏物业管理,平时的应急维修没人响应,只能求助子女。希望在推进老年友好社区建设过程中,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行动计划指出,试点要解决老年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城乡社区标准化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依托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载体,扩展社区“喘息式”养老床位建设,每年对有需要的老年人家庭生活环境及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完善居家上门服务机制,积极开展家庭夜间照护服务。探索推行“养老顾问”制度,开展养老需求主动发现、养老政策咨询办理、养老资源介绍链接、养老服务合理建议等“一对一”服务。深化“全科社工”服务模式。支持发展以老年人为主体的文体型、自治型、互助型社区社会组织,因地制宜开展互助式养老服务。探索“物业+养老”服务模式。

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治理处处长谢鸿娟表示,积极推进老年友好社区建设的意义在于,一是更好地为老人服务,包括居家、外部环境设施的适老化,服务的便利、可及性等,提升居家养老的品质;二是更好地实现老年人的社会价值,而不仅仅把老人当作需要被照顾的弱者,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甚至成为提供服务的人。

根据工作目标,自2021年起,全市每年开展不少于20个老年友好社区试点建设;至“十四五”末,老年友好社区覆盖全市所有镇(街道)。

上一篇:黄浦豫园街道:“豫治民星” 激发居民自治活力
下一篇:评论:不畏艰难让文明殡改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