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拔2900米的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八一镇出发,沿着湍急的雅鲁藏布江迤逦而下,穿过深山峡谷,绕过绝壁悬崖。距东拉山口8.7公里处,一栋栋民居错落有致,青山掩映,牛羊悠闲地漫步草甸上。
这里是琼林村,是珞巴族聚居的边境村。全村不过263人,近年来发展却十分喜人:家家户户通了柏油路,住上崭新房;妇女之家、文化广场一应俱全;医疗站还插上了互联网“翅膀”,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远程医疗服务……
这是琼林通过党建强边、产业富民、共建美好家园,团结带领党员群众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的丰硕成果。
“让生活更好,让边疆更美,靠组织、靠发展,更靠大家齐心干!”村党支部书记达娃揭开了琼林固边兴边的三重“密码”。
筑牢红色堡垒——固边有了主心骨
走进南伊沟最深处的天然牧场,一座座以“建我琼林,固我国门”为主题的红色小牧屋格外醒目。过去,这是珞巴群众游猎的住所,现在是琼林村民巡边放牧的“驿站”。
32座“驿站”昭示了琼林不同寻常的身份——“边陲明珠”。琼林是个边疆村,守护的边境线很长,大部分谷深林密,走完至少要4天。
“这个在地图上小到看不见的村落,却承担着拱卫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责任。”面对千钧重担,米林县委和琼林村“两委”班子积极研究对策,坚定了“保持边境社会稳定,最根本的是党的领导坚强有力”的路子。
起初,琼林仅有9名党员,村支部工作开展困难,组织生活不经常,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这是2011年达娃上任遇到第一只“拦路虎”。
提衣提领子,牵牛牵鼻子。达娃决心从支部着手,从最基本的“三会一课”抓起,增强班子战斗力;从村务决策程序严起,增强组织凝聚力;从党员队伍管起,将琼林划分为5个“党员责任区”,建立“包片、包户、包人”的“三包”责任制,提升党员责任感。
为让每名党员都能及时参与学习教育,村党支部坚持“开展活动有组织、党员学习有场所”,就近就便将放牧点党员编入4个“小牧屋党小组”,并设立了1个“宣教点”,统一悬挂国旗、党旗、领袖像、基本工作制度等。
“守护国门,光靠几名支委,力量微不足道。必须要把党员带头作用发挥好,把全村人都发动带动起来。”达娃和几位支委发动党员和群众,在村里宣讲起老党员达约的巡边故事。
达约在巡边放牧路上义务坚守了35年。没路,用刀劈出一条;遇上暴雪,寻宿山洞,垫着枯草避寒;绕不过激流,周身绑一圈塑料水瓶强渡……他每到一个山顶,都用鹅卵石拼出醒目的“中国”二字。“他的巡边事迹在琼林广为传颂,感染了很多人,现在向达约学习的人越来越多。”达娃说。如今,更多的党员群众参与到守边固边中,顶风雨、越雪山、涉激流,用脚步丈量国土,以实际行动守护国土。
随着守边队伍的不断壮大,村党支部开展了党课、国防教育“进牧屋”活动,加强守边党员群众思想教育,提高村民巡逻放哨技能,并组织群众定期开展“升国旗、唱国歌”活动,让爱国爱党的声音在边境回响。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换来的是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不断增强,党群拧成一股绳,团结一心守边固边。
现在的琼林村,家家户户都会悬挂国旗,每位村民都把自己当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自发承担起巡山守边的责任。
2019年,为了更好地守边固边,以边境小康村建设为契机,村党支部组织动员群众搬新村。组织引领,党员带头,群众紧跟,心齐气顺的琼林,不到一个月,全员签下“意向书”,不到一年,全村完成搬迁,党员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边境前沿。
“坚强有力的党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守边固边的核心力量和关键要素。”达娃信心满满。
建强发展堡垒——“穷林村”走上致富路
在边境一线,发展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发展,还意味着更好地守边固边:边民有了保障,过上了富裕的日子,才会更主动去维护国家利益、守卫祖国的边疆。
2005年的琼林,还是远近闻名的“穷林村”“砍伐沟”:山上的树被砍得稀稀疏疏,村里总能见到运木头的货车,南伊河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那年夏天,一则封山育林的消息,在村民间炸开了锅。
“琼林被确定为林芝市第一批封山育林的村庄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道理谁不懂!”
“这是断我们财路啊!”
村“两委”先统一了思想,发展思路必须要变:“山上树再多,总有砍完的一天,伐木的路会越走越窄,还会害了子孙后代。”
说干就干。支部打头阵,将几个砍伐“大户”召集起来作“前期动员”;村干部、党员带头,拿自家“开刀”,还硬着头皮、磨破嘴皮,挨家挨户宣传政策,划分责任片区,当起“管护员”。
思路一变天地宽,“砍树人”不仅变成了“护林人”,还生出搞生态旅游的大胆想法。2009年,南伊沟景区正式开放,借着这股“东风”,村党支部在设立旅游摊位上动起了脑筋。“说不好普通话,沟通不来。”“没有做生意的经验,卖不出去咋办?”不少村民又打起了退堂鼓。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带头做示范。村干部达吉和妻子率先在景区支起了小摊,不到半天时间,准备的30个鸡蛋、30个土豆就卖光了。“有搞头。”“赶紧去占个好位置!”见了活生生的例子,没等村里再动员,村民就争抢着搭起一个个售卖小摊。
干劲有了,乱搭乱建、收入差距大、垃圾遍地……更多的难题还在后面。村党支部没被吓倒,认真考察论证后拍板:统一设立4个民族特色旅游售卖小组,每组10余户,轮流出摊。走上“正轨”的售卖小组,70%的盈利用于分红,30%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5年增收了50余万元。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珞巴织布、灵芝菌种植等特色产业也干得风生水起。
亚夏是土生土长的琼林人,作为琼林珞巴织布带头人,2015年5月,她组织村里部分妇女办起了“珞巴织布农牧民合作社”,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目前,合作社已吸引村里47名妇女加入,还建了新工坊,添了新设备。
“村民口袋鼓了起来,传统工艺也得到了传承和保护。”亚夏说,最近,合作社承接了村里学校的40套珞巴族传统演出服饰订单,价格36000余元。
不久前,村里新建的49个灵芝菌大棚也喜迎丰收,产量14200斤,收益56.8万元,户均增收9400元。“种的时候担心没销路,没想到支部把工作做到了前头,早就和有关公司谈好啦!”村民乐得合不拢嘴。
2020年,琼林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5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5万元。家家户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这几年,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致富不忘共产党,咱们珞巴人民一心向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达娃说。
边境兴则边疆兴,边民富则边防固。尝到甜头的村民们更加热爱自己脚下的国土。新房屋顶上,家家户户自发自觉升起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铸就民心堡垒——携手奋进新征程
琼林2020年底建起的村史馆中,展有近百张珍贵照片,还有数十件老物什,包括熊皮帽盔、喷有“中国”字样的软胶等。
“我们就是要告诉后人,从过去的一穷二白,到今天的美丽富裕,全靠党的领导。”第一书记杨杰雯说,只有实实在在的发展和变化,才能凝聚群众力量,铸就“心”堡垒,激发群众自觉建设幸福家园的内生动力,坚定群众守土固边的信心和决心。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行走琼林,处处能感受到杨杰雯挂在嘴边的“心”力量。
“心”里有责任——
“记得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一结束,村里就召集大家学习了会议精神。”从岩山环绕、地势险峻的昌都“三岩”片区搬来的新边民阿列说,他最关心的还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确保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我们的职责就是守土固边、保护生态。把自己的房屋、牛羊当成坐标,守好脚下这方国土。”
眼下,达娃思考最多的,是肩上强边固边的责任,“边境上无小事,件件是大事!”为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守边巡边效率,达娃带着村党支部联合驻地部队建立定期会商、应急响应等10余项机制,形成“人人是哨兵,家家是哨所,户户是堡垒,生产是执勤,放牧是巡逻,处处是防范”的守土固边责任意识。
“心”里有干劲——
“散养畜牧自休闲,挖来虫草歇半年。以前,我也这样生活。”村民尼玛次仁说,现在,他不但跑运输、养藏猪,还鼓励带动其他群众一起干。
“看得见摸得着的新生活就在眼前,村民干劲倍增,都开始钻研致富法子,开农家乐、搞养殖……口袋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红火。”细说变化,老党员亚加眉眼带笑。
“心”里有生机——
了解到返乡创新创业的好政策,白玛拉姆大学一毕业就回到琼林,准备自主创业,“家乡发展好了,就业机会也多了,正是我大展拳脚的好时机。”
村里像白玛拉姆一样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还有11个,直播带货销售土特产、开养殖场……年轻力量的注入,让琼林焕发出勃勃生机。
“心”里有精神——
今年年初,“红色小牧屋”被选作林芝市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从四面八方而来,感受琼林一代又一代接力守边的坚定信念和家国情怀。
在当地游走,不时会遇到村民三五成群热闹聊天,讲到兴头时,歌声传出:
“我们一定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我们一定要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共产党。”
……
村民用珞巴语轻吟的民谣,正是琼林通过党建强边、产业富民、共建美好家园,团结带领党员群众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的最好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