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参与式社区规划现场推进会召开之际,为更好总结各区创新经验,将参与式社区规划引向深入,将“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落到实处,上海民政微信公众号推出“美好点亮家园”系列报道,一同感受“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火热氛围。
江浦路街道位于杨浦区西大门,商品房小区占比较高,地处大连路总部功能区腹地的宝地东花园小区曾经也像很多现代商品房小区一样,邻居们“相见不相识”、“相安无事、不相往来”。但是多元主体参与打造的睦邻客厅激发了宝地东花园居民的自治热情,营造了浓厚的睦邻氛围,推动了“生人社区”向“熟人社区”的转变。
宝地8号楼一楼是一个面积约80平方米的大堂,最初的设计是开放式的。一到雨天,雨水渗入,地面湿滑,很容易滑倒。部分居民在大堂停放自行车、电瓶车,甚至是充电,影响了大堂整洁,造成了安全隐患。而且,因为当时附近有废弃工棚和待开发的荒地,人员混杂,盗窃案件屡有发生,给居民造成了不少财产损失。
2016年,8号楼的金汇芸和夏红英两位老人主动在楼道门口志愿当“门童”,初衷是防盗,对于不认识的人问一问,防止不法分子进入,同时也可以帮快递员、访客及部分居民刷卡开门。她们两位都是退休的老干部,现在放下身段志愿当“门童”,一开始遭到不少挖苦和嘲笑,但她们毫不在意,坚持一年之久。这种精神感染了楼内居民,与邻为善、睦邻相助的思想理念不断传播,居民们从不理解不配合,到自觉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想方设法改变大堂面貌。他们自筹资金,捐款捐物,至2020年,逐步建成了8号楼自己的公共客厅——“睦邻之家”。
在睦邻客厅建设过程中,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同时在街道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引入专业的社区规划师和社区改造专业团队,与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一起,精心规划设计,打造了一个环境优美、功能多样、温馨和睦的活动空间,成为江浦路街道“睦邻家园”建设的一个标杆。
引入专业力量赋能
8号楼睦邻客厅的建设从草创开始,历经4年之久。一开始是居民自己做了简易墙,安装了门窗,形成了房间;第二次初步作了装修,居民捐了家具,装了空调,可以举行一些活动。这两次建设,居民虽然积极性很高,但是并没有很好地规划,在空间布局等方面仍需改善。在街道和居委的帮助下,8号楼引入了专业的社区规划师和专业的社区营建服务机构,各方一起商讨,对睦邻客厅进行详细地规划,然后进行升级改造,建成了功能全、环境美的“睦邻之家”。
加强社区民主协商
在8号楼睦邻客厅建设、升级过程中遇到的很多规划问题,比如如何设定客厅的功能区、如何募集和使用经费等,都充分征集居民意见,由居民共同协商决定。成立楼委会,形成了涵盖会议制度、议事规则、财务制度等在内的8号楼楼委会运行制度,引领楼组居民强化协商意识、提升协商水平、增强协商成效。8号楼居民参与协商讨论的积极性非常高,参与率达95%以上。
多方筹措资源支持
仅仅依靠居民的力量,睦邻客厅的建设是很难实现的。8号楼睦邻客厅刚开始建的时候,主要是居民自筹资金。后来在征得大多数居民同意后,使用了部分维修基金。志愿者又号召楼内广大居民捐钱捐物,添置桌椅、家具,于是,张家的沙发、李家的电视、王家的盆栽等等一起聚到了大厅,活动室初具规模。最后,街道和居委会大力支持,并提供了部分资金,完善了8号楼的睦邻客厅建设。
做好空间管理运营
睦邻客厅建好后,管理运营是一个大问题。8号楼由楼组长牵头,组成了由12名常备志愿者组成的管理团队。建立“睦邻之家”值班制度,准备“睦邻之家”日志记录本以及居民基本情况名册,由楼组长、志愿者轮流值班。制定楼组公约,确定服务项目,对进出楼道的陌生人员进行询问,为居民提供雨伞、轮椅等租借、应急服务。越来越多的居民走入“睦邻之家”,“睦邻之家”已经成为8号楼居民休闲、议事、阅读等活动的重要场所。
营造了完善的睦邻空间。
通过社区规划师、专业团队、居民、物业等多方参与规划,宝地东花园8号楼的睦邻客厅建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设置了民主协商区、儿童活动区、娱乐休闲区等功能区域,功能布局合理,环境优雅温馨,成为江浦路街道社区治理的一个典范。
唤醒了温馨的邻里关系。
越来越多的居民到睦邻客厅进行阅读、休闲等活动,邻里之间由不熟悉到熟悉,甚至成为朋友,关系越来越密切。遇到麻烦事或不顺心的事,一些居民会向值班的志愿者诉说心声。有矛盾的大家一起坐坐,通过志愿者的调解,化干戈为玉帛。有的居民出国,会将家中的钥匙交给值班的志愿者邻居,请他们帮忙照管,邻里情谊在互帮互助中不断增进。
强化了民主协商建设。
在8号楼睦邻客厅建设过程中,居民参与率达95%以上,他们从旁观者成为了直接参与改变的主角,在群策群力、改变大堂面貌的过程中尝到了自治的甜头,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民主协商在解决社区公共问题中的作用和力量,民主协商意识大大加强,为街道开展基层民主协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