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1月11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晚年有了“小情绪”,该如何排解?

“乐观豁达”,是常常用来形容老年人的词汇。通常大家认为,老年人有大把阅历,看什么事都应该云淡风轻,不会有烦心事。但其实在现实中,一点小事儿可能就会让老年人心神不宁。如何疏解老人们的负面“小情绪”?已成为目前老年人精神慰藉工作的重点。

研究发现

情绪会影响老人健康

对于老年人来说,“老”这件事残酷而又无奈。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老化”?首都医科大学刘志成教授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有一对夫妻生活和睦,相伴了几十年。可最近一段时间,妻子总埋怨老伴儿小便时滴到地板上,两个人为此经常吵架。其实,这就是衰老的表现。对于身体的老化,我们需要学会接受。”

“进入老年期,人的各种生理功能都逐渐进入衰退阶段,并面临社会角色的改变、丧偶等生活事件,老年人必须努力面对和适应这些事件。”刘志成指出,在面对和适应过程中,老年人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心理变化,影响着老化过程、健康状况、老年病的防治和预后。在专家的讲解下,老人们若有所思。

从去年7月开始,奥运村街道积极开展区级养老创新服务项目,将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问题当作工作重点。“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退休后社会角色转变,家庭结构空巢化,加之社会环境影响等因素,老年人易出现不良情绪,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精神慰藉成为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项目负责人王轩介绍。

情绪已经成为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老年人的不良情绪与年龄、经济条件并没有太大的关联。根据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刘均娥教授的一项研究发现,有些生活完全能够自理和自立的空巢老人,虽然身体健康、衣食无忧,但他们的内心没有依靠,很不踏实。因此,帮助老人建立积极正性情绪,疏导负性情绪,成为老年人精神慰藉工作的重点。

积极引导

用文体活动培养“正情绪”

专家介绍,正性情绪包括适应、自立、充足、乐观等状态。与之相对的,则是失落感、孤独感、无助感、压抑感等负性情绪。

“正性情绪越多,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越高。”王轩表示,那些开朗豁达的老人往往兴趣点比较多,社会参与度比较高。“就如同许多退休的老人很乐意被单位返聘,他们在意的不是钱多少,而是每天都有事可做,有获得感和社会参与感。”她表示,有了社会参与感,老年人就会感觉自己没有与社会脱节,从而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

对于没有返聘的老人,又该如何培养正性情绪呢?首都医科大学的刘志成教授建议,老年人要多参加活动让自己充实起来,学习新的技能来补偿岁月的遗憾,保持好奇心,尝试利用网络工具探索。

为了提高社区老年人的参与感,老年人精神慰藉项目开展了系列讲座,从老年人“处人处家处事”讲到“看病治病康健”,让老年人通过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应对老年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项目还开展了一系列文体活动,愉悦老年人的身心。在奥运村街道,项目引入的老年瑜伽深受老人们欢迎。在练习中,老人们争当“模特”,让老师纠正错误动作。老年瑜伽教练赵静介绍,老年人练习瑜伽,不但可以保持身体机能活力,还有助于改善情绪,降低焦虑感。“瑜伽的调息法、冥想等练习能刺激老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从而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让老人摆脱思想困境,获得内心的平和。”

赵静介绍,老年文体活动是精神慰藉的重要内容,开展多样的文体活动,可以让老年人老有所伴、老有所乐,从而让老人在参与文体活动中保持正性情绪。

家人支持

多和老人进行互动

“每个老年人都是需要关注的对象,都需要心理关爱。”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教授刘均娥表示,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可以通过聊天、谈心、组织社会活动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关怀访视、生活陪伴、情感沟通、文体娱乐的活动。对个别问题突出的老年人,可进行专业的心理访谈和咨询,必要时则需要医疗介入。

刘均娥介绍,步入老年期,面对生理功能下降、社会角色转变和社交圈缩小等情况,不少老年人会出现失落、孤独寂寞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家属就是老年人最重要的支持力量。当发现老年人有心理问题时,子女和晚辈应该多陪伴父母和长辈,多倾听老年人的诉说,多进行互动,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关怀。

“老年人自身也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自己还要有事做,让老年生活充实起来。”刘均娥建议,老年人可以学习新的知识,充实头脑;扩大社会交往,结识新朋友;寻找精神寄托,做自己爱好的事,如唱歌、下棋等;积极参加社会上的活动,发挥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技术特长,发挥余热等,做到身心愉悦,老有所乐。

在实践中,一些老人表现出了比较强烈的社会参与意愿,让项目工作人员眼前一亮。项目负责人王轩介绍,引导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将“互助养老”模式引入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中,实现养老过程中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或将为双方都能带来正情绪的获得感。

上一篇:江苏太仓:积极探索“养老+金融”发展模式
下一篇:安徽机关党委党支部联合养老服务处党支部开展“党建助力社区养老”主题党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