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上海市徐汇区田林街道党工委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抓手,着眼人民群众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现实需求,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生动实践和强劲动力。
近日,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民城市”为主题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正式开幕。田林街道蒲汇塘作为徐汇展区选址之地,打造了滨水景观与公共空间融合的社区生活新场景。以“花开蒲汇塘”为“点”,打造人人可享的滨水文化空间;以蒲汇塘水岸为“线”,打造一条高品质的滨水景观和公共空间“秀带”;以田林社区为“面”,展示和发掘社区生活的多样性,激发社区自治的新思路新模式。
城市更新为人民,“15分钟”圈出幸福
“花开蒲汇塘”的主展馆钦州路639号前身是昔日上海西南角知名的钦青花卉市场。由于市场内违章建筑和业态乱象时断时续,相关部门对该市场陆续开展了商户清退与腾地。街道党工委以“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活动为载体,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将这块8600平方的空间改造更新成了滨水景观与公共空间相融的社区生活场景,集中展示了田林街道及徐汇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实践案例。
成立于1985年的田林街道是上海典型的大型综合性居住型社区,有着市中心老旧社区典型的成熟配套。但同时,社区的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却已经老化。作为徐汇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首个试点,街道党工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有效融入和积极拓展智慧社区技术成果,以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和多元力量共治为核心,探索形成“15分钟社区生活圈”可持续长效管理保障制度。
借助社区规划师等专业力量,从街区主干道入手,将田林路从一条人车动线稍显杂乱的道路,通过拆违、腾地、梳理商业形态,类公共服务设施沿街道布局,整理出一条高密度居住空间中的“城市客厅”,公共资源被更多的市民共享。同时,健全和完善公共服务,就近就便,织密服务网。落实多中心融合任务,打造总面积9600平方米的综合党群服务体,探索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功能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分中心与社区食堂落地,将优势资源向群众倾斜,真正实现社区“宜居、宜游、宜学、宜养、宜业”。
水岸治理办实事,“去黑治臭”守护碧水
在展区旁蜿蜒而过的蒲汇塘,是一条记录着田林地区发展变迁的河道。然而,这条河道却曾是远近闻名的“臭水浜”。局部河道淤积、水体质量较差、夏季暴雨后产生异味等问题困扰周边居民多年。
街道党工委聚焦难点与堵点,将蒲汇塘两岸景观提升工程作为实事项目加快推进。通过“微党建”“微更新”,贯通了蒲汇塘滨河慢行系统,增加了水岸空间的复合功能。沿途还设有“党员先锋岗”示意牌,发挥基层党建作用,开展常态化治理,将沿河居民区党总支和区域党建单位的党员、团员志愿者发动起来,共同创建美好家园。
水面、岸线“一面一线”是居民们感受度最强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实施蒲汇塘两岸景观提升工程,通过水绿结合、水岸联动,促进水脉、文脉、绿脉、人脉“四脉合一”,水道、绿道、生态廊道“三道融合”,着力让居民在内河也能够“望得见水、触得到绿、品得到历史、享得到文化”。另一方面,提高养护保洁精细化标准,进一步提升工作效能。贯通后的蒲汇塘慢行系统也让居民惊喜地发现,昔日的“臭水浜”已经成为家门口的“小滨江”。
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花开田林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四史”宣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契机下,蒲汇塘水岸治理历经多年,初见成效。
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的变革,更不会有一劳永逸的进步。自田林街道作为徐汇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首个试点至今,街道党工委科学谋划,一张蓝图绘到底。近三年来,街道上下齐心协力,一茬接着一茬干将,真正将“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计程表”。从群众感受出发,田林已涌现了如田林十二村垃圾分类示范点、小安桥拆违建门等优秀社区治理案例,以及柳州路、田林东路等一批社区微更新。
在城市空间艺术季为期2个月的展期过后,未来钦青市场地块将迎来原市场的升级版,去除杂乱无章的陈旧业态,保留部分花艺零售,同时计划引入花园式办公、文化空间等功能,彻底唤醒这片上海市区小而美的滨水宝地。
田林也将持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围绕电梯加装工作、邻里汇建设、社区旧改项目等“牛鼻子”问题,坚持党建引领,调动各方,合力攻坚,啃下硬骨头,完成硬任务,扎扎实实、真心诚意地办好群众急难愁盼的一件件实事、难事、好事,打开基层共治自治法治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