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3月29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莫教冰鉴负初心

一个地名,一段回忆,它承载着奋斗,托起了希望。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浙江一师”,现址为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位于凤起路238号,流淌着百年教育文脉,厚植着与党同行的红色基因。这里曾涌现许多爱国民主人士:陈叔通、沈钧儒、马叙伦、施存统、王昆仑、叶圣陶、许宝驹、潘怀素……他们与国家同行、与党肝胆相照。

“一师风潮”——新旧思想文化的激烈交锋

校园一隅有原为七进的歇山顶砖木结构楼房,一侧矗立着“浙潮第一声”雕塑和“一师风潮”纪念石。“一师”是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简称,1920年这里爆发了震撼全国的“一师风潮”,经历了一场新旧思想文化的激烈交锋。

时任校长经亨颐,被誉为“中学界的蔡元培”,他先以“勤慎诚恕”为校训,力倡“人格教育”。1919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又以“与时俱进”为办学总方针,倡行“动的教育”,提倡学生“自动、自由、自治、自律”,在学生中掀起了阅读进步书刊、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热潮。

同年11月,浙江一师学生俞秀松、施存统等创办《浙江新潮》,这份仅发行三期的学生自办报刊是浙江最早受十月革命影响宣传社会主义的刊物。第二期刊登学生施存统所著《非孝》一文,文章主张在家庭中用平等的爱来代替不平等的孝道,旋即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遭到封建卫道士仇视,直接引发了轰动全国的“一师风潮”。

以督军卢永祥、省长齐耀珊为首的浙江地方当局和省教育厅长夏敬观责令开除施存统、解聘“四大金刚”,遭经亨颐校长拒绝。12月2日,《浙江新潮》被电令查禁。

在这片矗立着“一师风潮”纪念石的阳光草坪上,当时浙江一师的师生胡公冕、宣中华等与企图解散一师的军警展开对峙。在社会各界的声援下,风潮终以学生的胜利而告终,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浙江的深入和延续。浙江一师也由此成为浙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鲁迅——新文化运动主将

甬道的尽头是红墙黛瓦的一进砖木小楼,这座清末民初建筑1963年便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二楼的西首曾是鲁迅宿舍,今已辟为鲁迅纪念室。1909年,鲁迅来校任教生理、化学,这是他自日本留学回国后的第一个工作岗位。在这里,他掀起了与反动的封建旧文化、旧礼教交锋的“木瓜之役”,其斗争精神已初露锋芒;10年后的鲁迅更加坚定和成熟,他以《狂人日记》向封建礼教发起了最猛烈的攻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陈望道——点亮中国信仰之光

鲁迅宿舍旁曾是陈望道宿舍。陈望道在浙江一师任国文教员期间,积极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刘大白、夏丏尊、李次九倡导国文改革,号称浙江一师“四大金刚”。1920年2月,陈望道利用寒假回到故乡义乌分水塘,开始全文翻译《共产党宣言》,译文手稿的石印本曾在一师部分学生中流传。“一师风潮”时,陈望道返校与学生同抗争,共进退。风潮后陈望道离校,应邀赴沪,与一师学生俞秀松、施存统并肩作战,加入到中共党团组织的创建伟业中。8月,陈望道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正式出版,千秋巨笔为中国点亮信仰之光。

朱自清、叶圣陶——掀起校园“文学革命”

浙江一师原有建筑共七进,第一进共二层,砖混结构,一字形平面。一进二楼的中间为浙江一师国文教员朱自清、叶圣陶的宿舍,他们在一师校园掀起了一场“文学革命”。在他们的指导下,1921年10月10日,潘漠华、汪静之、柔石等一师学生成立“晨光社”,这是浙江最早的新文学团体。1922年

4月4日,潘漠华、冯雪峰等一师学生成立“湖畔诗社”,这是中国最早的新诗团体。这些文学青年从一师走出,相继成长为左翼作家,参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创建,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鲁迅写下《为了忘却的纪念》,沉痛缅怀“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柔石。

悠悠百廿载,镌刻在这块热土的红色基因不改

从1899年清末浙江最早的公立现代中学到五四时期浙江新文化运动中心,从浙江规模最大的综合中学到享誉全国的江浙“四大名中”之一,悠悠百廿载,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曾汇集陈叔通、沈钧儒、鲁迅、朱自清等诸多名家大师,涌现出徐志摩、郁达夫、丰子恺、潘天寿等一大批文化名流。

当年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成为中共党团组织重要创建者的熔炉与摇篮,为浙江这块“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谱写了传奇序曲。

重温那段历史,了解那些人物,为了更好地打牢爱国主义基础,抓住历史的要点和教育的要害。现在的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已有47位校友当选为中外院士,被誉为“院士的摇篮”,仍在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新的力量。

上一篇: 用心寻找社区的美
下一篇: 白求恩——不曾远去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