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9年开始,江西省南昌市启动了为期三年的“1+5+X”社区邻里中心建设,以党建为引领,以社区为单元,依托党群服务中心,配置1套综合保障体系,配套教育、医疗、养老、商业、文体5类服务业态及快递物业、家政服务、托幼等若干特色衍生业态。两年来,南昌市成功打造192个“1+5+X”社区邻里中心,初步构建了便民、惠民、利民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
“高”字开路,思路清、步伐稳
高规格统筹。市、县(区)两级构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全面负责、相关部门有效联动、社会力量多元参与的工作格局,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抽调民政、教育、卫健、文化、商务工作人员组建工作专班,安排专门经费、定期专项调度,强力推进邻里中心试点建设。
高密度布局。坚持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基本原则,紧扣“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的最终目标,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建设试点。既覆盖了老城区、开发区,也覆盖了城关镇;既有依托新成立社区整体打造而成的集中式邻里中心,也有利用老社区各类资源整合打造而成的分散式服务业态;既有“多社区一中心”建设模式,也有“一社区一中心”建设模式。规划布局实现了多维度、多角度、多层次,建设点位实现了全覆盖、无死角、无盲区。
高标准引领。先后印发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引领邻里中心建设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同时相关部门在土地出让、税收减免、资金信贷、水电气用价、统一承租等方面研究制定邻里中心建设专项扶持政策,采取“筑巢引凤”“一企一议”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源。
“合”字布局,筹资金、盘资源
优化社区规模。在尊重历史沿革、充分考虑现状的基础上,对城区社区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原则上每个社区户数保持在1500-3200户之间,着力解决社区规模小、布点散等问题。此次规模调整将原有城区社区576个优化调整为528个,不断推进要素集聚、资源整合、功能融合。
盘活整合资源。坚持盘活资源与推进建设相结合,在全面掌握社区组织建设、管理和用房存量及使用状况的基础上,盘活存量空间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单位资产,优先用于保障邻里中心建设。对新建社区,规划设置若干与住宅用房相分离的独立物业或商业用房用于社区邻里中心建设,所有权不分割转让,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对已建社区,大力改造属于政府资产的空置或过剩的农贸市场、旧厂房、闲置仓库、商业综合体等资源,同时采取购买、租赁、置换等各种方式对社会资源统一整合。对老旧社区,鼓励由居住地商业运营企业统一对路边店、宅下店的沿街底商进行功能化改造,侧重于社区的环境整治和配置便民惠民服务业态。
筹集多方资金。2019年以来,全市社区邻里中心建设投入资金19050万元。同时,单列市级奖补资金5000万元,按照考评结果和评定等级予以奖补。
“实”字见效,优服务、可持续
精准对标对表,做实“1+5”文章。按照党建引领的工作原则,依托社区单元,建立1套综合保障体系,配置社区邻里中心配套幼儿园、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点、社区便利店(含净菜配送)、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类服务功能。通过摸清辖区内社区现有配套功能情况,充分利用现状设施及周边设施,在此基础上查缺补漏。同时,注重各功能有机融合,提升服务便捷化水平。比如:东湖区百花洲街道小金台社区将居家养老服务和亲子活动有效结合、连为一体,既满足老人养老需求,又便于其照看小孩,充分解决一老一小问题。
分类引入业态,做活“X”文章。各邻里中心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对辖区内各类优质社会资源进行有效链接,开设个性化特色项目。以现有空间为载体,搭建开放性、能包容的社交平台,引导有能力、有意愿的社会组织和群众广泛参与,拓展“X”的内涵。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轻松享受到从“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乐”的服务,真正构建“为小善成大德”社区服务新格局。比如:青云谱区青云谱镇青英社区邻里中心开设的“稚趣童心”“童心圆梦”三点半课堂;西湖区南浦街道濠上街社区邻里中心施行“群众食堂”,给辖区居民群众提供便餐服务。
见实效可持续,做足运营的文章。运营上坚持“社会有黏度,服务有温度,操作有限度”理念,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模式并行,邻里中心公益性服务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半公益性服务以政府补贴为主,非公益性服务以市场化运营为主,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比如:在青山湖区南钢街道社区邻里中心,天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作为“嵌入式”居家养老机构,同天津天同集团共同运营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并将其作为社区样板、亮点项目予以重点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