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3岁的胡秀珍来自香港,退休前在广州从事金融行业。在对比香港与广州养老院的软硬件设施后,爱好健身和散步的她于1年多前入住广州的一家医养社区。
“香港的养老院一般是4人到6人一间,但在广州,有更大范围的生活空间,而且设有各具特色的适老化活动,我可以依据自己的爱好,惬意地安排日常生活。”胡秀珍称。据介绍,目前,居住在上述医养社区的港籍长者有12位,胡秀珍便是其中一位。
一场名为“长寿时代大湾区老龄健康产业论坛”近日在广州举行。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陆杰华在会上列出的一组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老龄化差异十分明显,香港、澳门和江门的老龄化程度相对较高,而深圳、东莞、中山、珠海和惠州的老龄化相对比较低。
如何推动大湾区养老产业健康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据介绍,港澳地区养老产业在服务体系上较为完善,但土地资源稀缺,用地审批严格,导致港澳养老机构缺乏,床位紧张且收费昂贵。相比之下,大湾区内地城市土地辽阔,有广大的地方可供建设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也较为充足,并有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养老成为港澳老人选择新趋势,与此同时,也吸引了一些养老企业布局大湾区。“大湾区内地城市需要完善养老、康复、临终关怀等老年生命产业链,吸引港澳地区长者。”从事养老社区建设的泰康之家首席执行官邱建伟接受采访时表示,该企业计划在珠海、惠州等地寻找社区专门解决港澳长者的养老需求。
“港澳地区已经有不少人在广东乃至内地通过不同的方式养老,有的是买房子雇保姆照顾,有的是到养老机构居住。”邱建伟表示,未来若能完善大湾区的医保等政策,将会更好地促进湾区养老发展。
与胡秀珍一起居住在养老社区的还有来自其他年龄段的人,其中“60后”人群增加趋势明显。与以往的长者不同,新一代长者呈现出受教育水平持续提升,接受新事物及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普遍增强的特点,他们有消费意愿、有时尚品质追求、有独立个性特质和有掌握网络的能力。
如今,在大湾区不少的养老机构设有老年大学,开设了古典舞、民族舞、声乐等科目。在泰康之家·粤园,87岁的曹叔叔在社区实现开画展的梦想;85岁的医学教授佟叔叔钻研文学,分享古典诗词心得;72岁的京剧花旦李阿姨重拾教鞭,开设了京剧唱作研习班。
而在机构外的长者,也可以通过社区或者电商平台报名体验。在电商平台输入“老年课程”,即出现多个服务选项,包括中老年旗袍舞蹈零基础入门课程,钢琴弹唱课程,专项健身课程等,1节课团购价低至9.9元。部分电商购物平台推出“长辈版”,该模式拥有“字大看得清,流程更简单”的特点,还有语音助手功能,满足老年人多元需求。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认为,新时代养老,将由生存必需型向享受型、发展型、参与型发展,从传统的“养老”实现到“享老”的转变。“以老年教育为例,会从政府主办为主到多主体转变,从娱乐型到赋能型转变,从大校园办学向社区转变。”吴玉韶表示,未来更强调长者“家门口教育”,“今后退休时间可能会超过在职工作的时间,学习将是终身的选择”。
陆杰华表示,未来老龄化人口将继续加速增长,老龄服务业、用品业和房地产业等银发经济将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