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24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全国“最美退役军人”王文水:8粒种子种出百亿产业带动4万余人就业

身材瘦削、头发花白、脸庞黝黑布满皱纹,初见王文水,很难把眼前这个农民打扮的人和国内西洋参界的“宗师”联系在一起。

65岁的王文水,是山东省威海市张家产镇西洋参产业协会会长。他首创并义务推广西洋参大田栽培技术,先后培训参农20多万人次,其中退役军人达5000多人次,辐射带动当地农民种植西洋参6万多亩,帮助3000余户家庭种参致富,西洋参及相关产业带动就业4万余人。

2020年,王文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兵支书”称号,2021年获评全国“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退役返乡专注药材种植

王文水的家乡张家产镇口子李村,是名副其实的山沟村。退役回乡后,他看到家乡农民一年到头辛苦种地,却收不了多少粮食。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文水得知村里老主任王继振是药材种植好手。几番登门造访,王继振觉得王文水吃苦耐劳,且有专注中药材培育的热情,便收他为徒。不久,又将女儿嫁给王文水。

20世纪70年代,国内药材市场缺口很大,这让王继振看到了机会。他从药材公司争取到药材种植计划,先后引进黄芪、沙参、天麻等近百种中草药进行种植,并取得成功。

“当年,种植中草药收益很大,一亩黄芪的收成就是1000多元。”王文水说。

1981年,山东医药管理局决定,将口子李村作为西洋参试种点,委托烟台药材站专程送来11粒西洋参种子。1982年5月20日,8粒种子萌芽出土,王文水欣喜若狂。他不知道,这是全省九个繁育点中唯一一个成功范例,也是“八粒种子,百亿产业”的起源。

实现花盆林地农田三步跨越

1982年11月,为扩大试种规模,山东省药材公司又分给口子李村10磅西洋参种子。王继振和王文水在双顶山盖起四间简易平房,开垦出一块集体田,将这10磅种子种了下去。

将西洋参从花盆移入林地,从林地搬到农田,最终实现大田种植,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王文水花了5年时间。

西洋参喜阴怕涝,对土壤微量元素含量要求高,常年喷洒农药的普通农田根本不能生长。王文水便刨出深土层中未经农药化肥浸染,俗称“绿线土”的原始土壤,用筛子过滤后,一车车推到试验田。

到了收获季节,却发现由于没有经验,铺下的“绿线土”太薄,一部分种子被农药烧死。为此,他只能没日没夜地重新刨土、压地。

为尽快种成西洋参,他顶着炎炎烈日、忍着蚊虫叮咬,一边观察参苗的生长习性、特点,一边做笔记、查资料。

经过数年艰苦攻关,他摸清了西洋参的土壤改良方法、耐寒临界温度和盖草保温保墒厚度,成为国内西洋参大田种植首创者,成功实现了西洋参从花盆、林地到农田三步跨越。

规模化种植富了百姓

几千元的种子种下,颗粒无收咋办?西洋参种植周期至少4年,到时候去哪找销路?除了王继振和王文水,其他村民谈到西洋参种植都退避三舍。

经过反复动员,才有几个村干部勉强同意试试。1989年,口子李村第一茬西洋参收获。尽管产量不高,但收益可观,王文水的半亩西洋参就卖了5600多元。

“种参收入高,我们也想种。但想归想,那时一斤参种子2000多块钱,种植管理我们也不懂。王文水遭这么多罪摸索出来的经验,能轻易教给我们?”村民顾淑华说出了当时大多数村民的顾虑。

王文水说:“我费这么多功夫研究大田种植技术,不就是为了乡亲们都能通过种植西洋参发家致富吗?”

他主动联系村里愿意种参的农户,将种植技术编成小册子,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对于个别贫困户,他无偿提供种子或参苗;对不懂土壤改良、不会配比农药的农户,他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甚至直接帮他们把参池整好、把农药配好。

王文水还把生意拓展到加工和销售领域。烘干西洋参是个技术活,王文水拿出当年试种西洋参的劲头,完全掌握了整套制作工艺,并把烘干技术无偿传授给大家。

“我只是做了点平凡的事情,党和政府却给了我这么大的荣誉。”王文水说,他这一生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成绩,只想做好种参这一件事。

上一篇:冬奥会医保队中的90后:奉献冬奥 吾辈担当
下一篇:南昌:雨雪天“暖心服务队”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