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中国力保端牢粮食“饭碗”

2月11日,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无人农场”无人机在喷洒除草剂。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安装电池、倒入除草剂、轻按操作手柄,农场工作人员一番熟练操作,无人植保机便原地升空,向着麦田飞去。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的“无人农场”迎来了建成后的第一个春耕季。

农场负责人焦魁是种地的“老把式”,看着一人负责操作,一人负责装药,一台无人机一天就能喷施农药超过1500亩。他感叹传统人工效率提升了上百倍,不由佩服起自己的“新农人”儿子焦瑞,因为对于各种信息化的“新式农机”,焦瑞才是行家。

“只要一部手机,无论在哪里,随时都可以打开自动灌溉系统来浇水。”焦瑞说,在农场办公区,技术人员通过“农场大脑”的电子大屏远程监控麦田情况,还可以实时了解田间土壤、空气温度与湿度等信息。

陌上花开春意浓,最是春耕好时节。这段时期,与焦魁家的农场一样,中国各地乡村抢农时、抓春耕、促春管,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

粮稳天下安。中国粮食生产已实现18连丰,保障粮食安全问题的弦却从未松懈。近两年,受疫情、灾情叠加影响,中国人对“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句话有了更深更真切的体会。

“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已成为中国各方共识和努力方向。

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切实保护耕地、振兴种业、调动种粮积极性、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建言献策。

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这是给我们下的‘军令状’,是必须确保完成的硬任务。”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今年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表示。

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两会期间表示,中国要做好粮食保供稳价,稳定稻谷、小麦等播种面积和产量,保持粮食量足价稳,同时还要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中国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战略,对于确保粮食产量稳定意义重大。”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程国强说。他强调,“藏粮于地”不仅是指耕地面积要有保证,更要提高耕地质量。

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南通海安墩头镇,近700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进入施工扫尾阶段。田面平整、绿化成行、灌溉排水设施配套的高标准农田,是中国正在推广普及的提高耕地质量的有效措施。

“完工后将大大提升农田排蓄水能力,以及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水平,根除传统水患。”南通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丁军介绍,“高标准”将体现在智慧农业、田美乡村、高效节水等多个方面。

根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将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新建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区。

在胡天妮的麦田里,机器喷洒叶面肥和杀菌剂以促弱苗转壮。受访者供图。

在山西农民胡天妮的智慧农场,传感器实时监测地温、含水量、肥力等指标,实现了固定式喷灌、水肥一体化。

“现在地温低,大水漫灌可能导致小麦不发苗,还造成土壤板结,喷灌既能保证土壤温度不变,又能让表层湿润,有利于发苗。”他说。

受去年秋季雨涝灾害影响,胡天妮家的500亩小麦晚种了30多天。在中央财政资金990万元支持下,他所在的芮城县对部分小麦采取了碾压、喷施等管护措施。科学种田能让小麦亩均增产300斤,胡天妮对今年的收成充满信心。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除了数字化为农业赋能,种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头。在已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工作生活过的湖南长沙,岳麓山实验室开工近期建设,致力于打造种业创新高地,推动中国种业高质量发展。

“要强化科技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推广应用。”山西农业大学副校长王娟玲认为,“藏粮于技”就是要持续加大投入,不断提升创新效率,充分挖掘土地、种子、肥料的增产潜力,用科技把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吃干榨净”。

中国多地出台了“藏粮于技”的指导性意见和行动方案。江苏启动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建设,预计到“十四五”末,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达到70%以上;安徽则出台“科技强农”三年行动方案,将开展种养业提质增效、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数字赋农等六大行动。

“藏粮于技”也离不开基础设施配套及多部门协作支持。安徽祁门部分地区春耕曾受限于小水电供区电压低、电力弱,今年当地分步实施配网建设和台区改造,大大提高供电能力;南通市通州区十总镇有2万多亩高标准农田,为了确保200多座智能化农灌泵站安全运行不误农时,当地供电公司成立党员服务队提供全天候的“电保姆”服务。

在中国,“粮食安全”被视为“国之大者”。中国有14亿多人口,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程国强认为,坚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方针,将助力中国粮食产量稳定,实现预期目标。

  202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上一篇:学习进行时丨“越走越有奔头”!习近平论乡村振兴
下一篇:李克强: 不误农时抓好春管春耕保障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