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驻村干部在贵州省遵义市三渡镇乐庄村特色生态冷水鱼养殖基地投放鱼食。当地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生态冷水鱼养殖,促进当地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
去年以来,全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轮换顺利完成,18.6万名驻村第一书记、56.3万名工作队员全部选派到位。今年驻村帮扶工作重点由“选优派强”向“管训促用”转变。各地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能力培训、管理激励和保障关爱,使广大驻村干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担任贵州省福泉市城郊村驻村第一书记以来,李秀培没少下功夫开展帮扶,看到脱贫户金荣林的秋粮收成可期,李秀培感到很欣慰。
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全省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为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自2021年以来,贵州省接续选派3.2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组建1万支工作队开展驻村帮扶,为脱贫地区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接续推进不断档
2021年4月,听闻要接续选派驻村干部,李秀培主动申请:“用上自来水,走上硬化路,我们老家面貌一新。我也想为乡村振兴出力。”1个月后,李秀培来到福泉市金山街道城郊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福泉市建立健全驻村干部工作交接机制,完善“老带新”的工作方法,保障新老干部衔接有序,避免同一件事情反复从头开始抓。
“上班第二天,前任驻村第一书记马载就带着我入户走访,帮助我尽快熟悉村情。”从脱贫户每月收入到村里脱贫产业发展情况,跟着马载走了一整天,李秀培认真做着记录,“如何尽快掌握各种政策、怎样和村民打好交道,马书记毫无保留地传授了他的工作方法。”
“现在大部分村民收入稳定,但对部分村民,尤其是对有返贫风险的脱贫户要多加关注。”马载叮嘱,“没事儿可以多走走、多做做工作,督促他们抓紧农业生产。”
1个月后,李秀培逐渐摸清了村里的情况。“全村有121户脱贫户,发展能力相对脆弱,系统帮扶仍不可少。”对下一步如何开展工作,李秀培也有了思路。
“2021年以来,新选派的驻村干部与前任驻村干部工作交接期最长可达1个月。”福泉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罗杰介绍,如今在福泉市,“老带新”工作机制已经实现了对脱贫村的全覆盖。
深化帮扶见实效
铜仁市石阡县花桥镇鸭头坡村曾是省级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期间,96户村民搬出了大山,如今还在村里的有104户。
2021年5月,曹曦来到鸭头坡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到村没多久,就和村两委成员、驻村工作队一起,将村子分成3个网格单元,设置了网格长、网格员和联户长。
“现在每个月至少开展两次全覆盖排查,月初月末还会召开防贫预警安排部署研判会。通过入户摸排、系统监测和数据比对,确保防贫监测预警无死角。”曹曦介绍。
前些日子,曹曦走访了一户帮扶户,看到本该上学的孩子躺在床上。“还没放暑假,咋不去上学?”“孩子突发阑尾炎,刚刚做完手术。”孩子父亲说。
这家是单亲家庭,孩子父亲还患有疾病,存在一定返贫风险,曹曦马上召集村干部研判,尽早介入帮扶,“省里的扶贫云系统也传来预警线索,提醒他家最近额外支付了4953.42元手术费,要求核实。”
上报乡镇,经由县民政部门确认后,村里马上开展帮扶。“之前就给孩子父亲安排了护林员公益性岗位,一年有1万元收入。现在决定将低保调整为特困人员供养,再给孩子争取社会资助,确保顺利完成学业。”曹曦表示。
驻村以来,为确保防贫不漏人,曹曦联合党员干部开展各类排查24轮,覆盖9000余人次,建立走访帮扶台账1008份。
规范建设下功夫
2021年7月,周国祥被派往贵阳市修文县谷堡镇索桥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来到村里没多久,贵阳市统一组织驻村干部集中培训,研学基层党建、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内容。”周国祥把所学内容用到实际工作中,“索桥村的组织生活一度有些滞后,我们逐一按照党章要求,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干部的精气神明显提升。”
为提升对驻村干部的考核管理水平,修文县委组织部专门成立了管理协调中心,要求驻村干部每月在村务栏上公开工作进度,群众每月都要进行测评。在索桥村,村两委会在每月初公布当月工作计划,等到月末再向群众汇报执行落实情况。
为进一步发挥群众促进村集体发展的作用,除了群众参与测评,周国祥还建议设立议事小组,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大家在会上只讲干货,好的内容都会被记录在册,会后我们一一细化落实。”根据群众的建议,村子决定发展猕猴桃、蔬菜等特色产业,党员干部协调争取到了各类资金,“去年我们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36元,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22.37万元。”
今年以来,贵州已圆满完成1.7万个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队伍素质、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广大驻村干部干事热情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