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对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2019级博士生来说,用这句话形容自己在大凉山支教的经历再贴切不过了。
2016年8月,大四刚毕业的罗杰作为四川大学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研支团”)的一员,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教。如今他即将完成博士学业,他当年的学生也即将加入高考大军。
对罗杰来说,去大凉山支教是一个偶然的选择。他原本专注于学业,但和所在社团指导老师郭鑫楠的一次聊天,让他动了支教的念头。
郭鑫楠曾是川大第十一届研支团成员,有一次他和罗杰聊起支教的经历。他说,那里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学生不来上学,支教老师反复上门劝说,但总会换来相同的答案:上学有什么用,不如早点出去打工赚钱。
这个细节让罗杰深受触动。罗杰出生于1993年,在云南一个小县城长大。他知道,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命运。
因此,2015年10月他看到学校发出的研支团招募通知时,便填了报名表。罗杰清楚地记得,面试试讲时他讲的是初中物理平移和旋转两个概念。为了讲好五分钟的课,他动手做了一个能吸在黑板上的卡尺。
罗杰说,可能是自己的认真劲儿打动了面试老师,他成功入选了川大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并在当年赴凉山州昭觉县支教。
大凉山教育基础薄弱,教师总量不足等问题曾是凉山教育的“欠账”。1999年,四川大学响应团中央、教育部号召,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每年派出研究生志愿者赴艰苦偏远地区支教。从第三届起,川大研支团在凉山州昭觉、甘洛、美姑等县定点开展扶贫支教工作。
那一年,川大派出了21名研究生志愿者前往凉山州,罗杰任团长,其中包括罗杰在内的7名志愿者在昭觉县服务。
昭觉县位于大凉山腹地,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冬天特别冷,支教老师的手机经常被冻得自动关机。2016年11月,川大研支团和共青团昭觉县委决定为昭觉县柳且乡中心校的孩子们募集一些过冬的衣服。
在学校门口,罗杰想叫住几个奔跑的孩子问问情况,但是孩子们只冲着他笑,接着跑。中心校的老师解释说,他们不是害羞,而是一旦停下来,他们就会觉得冷。
罗杰得知,有的孩子一年四季只有一套衣服,放假才会拿回家洗,等到衣服干了,他们才从被窝里钻出来。
晚上躺在床上回想起孩子们的境遇,罗杰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他和研支团的同学决定抓紧募捐,赶在寒冬来临前把衣物送到他们手里。
通过网络、媒体的宣传,川大研支团募集到9000余件衣物、400余床棉被和1000多双手套等物资,帮助14所乡镇小学的贫困学生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另一件让罗杰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为孩子们募集图书。
罗杰注意到,在大凉山,孩子们很少有课外读物。有一次,他带了一本杂志来到班里,封面是“未来城市”,吸引了不少孩子。那段时间,这本杂志被班里的孩子争相传阅。
罗杰意识到,孩子们并不是不喜欢读书,而是缺少课外书,也很少有人告诉他们该怎样读书。
于是,罗杰跟研支团成员商量,为孩子们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筹建图书角的那段时间,他们加班加点,筹集了5000多本适合孩子们阅读的书籍,在全县近40个班级建立了图书角,并制定了管理制度。
罗杰和研支团的同学还组织读书节、读书分享会,将科学的阅读方法教给孩子们。罗杰说,孩子们手里拿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还有美好的未来。
昭觉县民族小学的学生以彝族为主,其中留守儿童和孤儿占了很大的比例。有一次,有人来找罗杰,说他们村有三个孩子特别困难,能不能想办法帮帮她们。
当罗杰和支教团成员走进拉尔三姐妹家时,他们傻眼了:三姐妹住在一间狭窄的房子里,挤在一张小床上睡觉,屋子正中间摆着一张桌子,她们轮着用。
他们得知,拉尔三姐妹的父母已经去世,当时的监护人是她们的姑姑,姑姑每个月会给学校门口包子铺的老板一点钱,让三姐妹每天去拿几个馒头吃。
令罗杰感到欣慰的是,即便是这样的生活境遇,三姐妹从来不向别人哭诉,她们会准时完成作业,洗干净自己的衣服,给自己做饭,生活十分自律。
后来,罗杰和支教老师每次去看望她们的时候都会给她们买点肉,还帮姐妹们的房间进行了改造。罗杰就找人定制了一套有上下铺的高低床,三姐妹再也不用挤在一张床上睡觉了。罗杰还嘱咐后来去支教的师弟、师妹多去看看她们。
在一年的服务期内,罗杰率领的川大第十八届研支团募集物资、善款100余万元,帮助近300名贫困学生返回课堂。
罗杰和同学们开展支教志愿服务的时候,脱贫攻坚战正在大凉山推进。而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是教育在脱贫攻坚战中担负的艰巨使命,研究生支教团成了这个时代洪流中的绚丽浪花。
罗杰说,随着脱贫攻坚的推进,老百姓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办公室,他经常会遇到家长前来询问孩子情况,有的家长不会说普通话,就让孩子站在旁边翻译。
“他们意识到读书对孩子未来的作用。”罗杰说,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去县城上学,会卖掉家里宝贵的牲畜。他意识到,曾经困扰过老师郭鑫楠的难题在大凉山正得到缓解。
他也感到幸运,自己见证并参与了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