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22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双一流”动态调整将至 多位代表委员建设献策

2020年是首轮“双一流”建设的收官之年,这项备受瞩目的工作也将迎来动态调整。如何把握建设机遇?澎湃新闻注意到,今年全国两会上已有多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言献策。

  例如,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尚勋武就指出,“教育最重要的基础是师范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每个人一生中最大的幸运就是遇到好老师。有好老师、好校长,才能办好教育。好老师是靠师范教育培养出来的,所以根本还是要抓师范教育。在西北地区,这些年来西北师范大学可以说是师资教育的拓荒者,为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这样的大学目前并没有纳入到‘双一流’建设中。”尚勋武委员惋惜地说。

  “作为省属院校的西北师范大学,由于甘肃自身经济欠发达,所获投资非常有限,建议国家把西北师范大学纳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这样西北师范大学就能够获得更多资源支持,改善办学条件,进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如果能把西北师范大学这样的老学校、好学校、全科型学校纳入‘双一流’建设,那么西部师资教育培训方面也将会有更大的提升。”尚勋武表示。

  针对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福州大学校长付贤智提出,近年来,福建省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推动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不高、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不优、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不足等问题。

  为此,付贤智提出三点建议,其中包括“请教育部支持福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举办1-2所新型研究型大学,补足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短板”。

  全国政协委员、盼盼食品集团总裁蔡金钗也提出了支持福建“双一流”高校建设等建议。

  他指出,福建高等教育仍然比较薄弱,与全国比较,福建高等教育规模小,本科院校数排在全国第17位、东部9省市第8位,本科在校生数排在全国第17位、东部9省市第7位,研究生在校生数排在全国第17位、东部9省市第8位;高水平高校少,国家级“双一流”高校仅2所,排在全国第16位、东部9省市第8位。与台湾比较,本科院校数不到台湾的1/3,在校生数仅为台湾的60.7%;高校中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比例分别低34.7、63.1个百分点,在校研究生规模不足台湾的1/3,与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的要求比较差距较大。

  蔡金钗建议,支持福建“双一流”高校建设。支持厦门大学全面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支持将福州大学纳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支持将华侨大学纳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成特色鲜明、海内外著名的高水平大学。支持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建设。

  此外,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特聘院长崔田建议,进一步扩大“双一流”高校的建设规模,向新兴区域中心城市统筹布局,并在评估中注重高校成长性。 

  崔田说,目前“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还不能满足国家和群众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建议调整“双一流”建设高校布局,进一步扩大建设规模,并适当给予在建高校更长的建设周期。 以目前“双一流”建设高校分布情况看,北京、上海和江苏入选高校及学科数量为前三甲,共占一流高校数量的45%、一流学科数量的56.3%,而一批新兴的区域中心城市,如深圳、宁波、苏州、无锡、青岛等则高等教育资源总量少、层次不高,全国高校布局不够合理。 

  崔田对此建议,在目前布局基础上进一步调整结构,在新兴区域中心城市统筹布局“双一流”大学的建设,不仅能为其创新驱动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城市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还将带动整个区域的一体化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

  “双一流”不搞全覆盖,那些没能进入“双一流”的高校又该如何实现进一步发展?

 

  以河南为例,郑州大学、河南大学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但河南公办本科高校总共有38所。就此,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高新才接受大河网采访时指出,河南从2015年就开始推动“河南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2020年又开始布局实施“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建设方案”,这些顶层设计方案构成了河南积极融入国家“双一流”战略的探索,对建设高等教育强省作出了战略部署,引领并推动河南高等教育迈入了整体性的“一流化”进程。

  “我省对标双一流建设布局实施特色骨干大学建设,可以说是非常具有前瞻性,也特别有深远意义。”高新才说,从9所特色骨干大学自身来讲,以财大为例,首先要打造一流学科,要深入研究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趋势,紧贴时代发展脉搏,瞄准河南新型产业以及产业融合发展,把资源集中到优势特色学科上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在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功能时,高校应找到并坚持一种适应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变化、新需求的培养模式,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的高素质人才,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主动融入甚至嵌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服务政府决策,服务企业运营,以服务求贡献,以贡献求发展。

上一篇:公务员招考要带头打破“35岁门槛”
下一篇:厘清家校边界 还家长群以“本来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