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万美容教授:青年的成长需要崇高精神引领
如何理解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佛系”“躺平”“内卷”等现象出现的背后,当前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存在怎样的痛点和难点?当00后甚至05后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力军”,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对今天年轻人的思想引领究竟有何价值?对此,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了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万美容教授。
新时代呼唤“自信自立自强”的科学家精神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科学家精神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从青少年思想引领的角度来看,这反映出怎样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
万美容: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中国发展到今天,彰显出越来越强大的影响力,国际国内形势都有了很大变化。
国际方面,近年来,个别西方国家对我国遏制、打压,这启示我们,中国要发展,必须在自信的基础上实现自立自强。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蕴含的正是这样一种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这在院士身上尤其是一个突出的体现。
国内方面,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在精神层面也出现了一些“精神贫乏”“精神乏力”的现象,特别是近年来在青年群体中出现了备受关注的“躺平”“佛系”“焦虑”等现象,必须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所以我们需要用像科学家精神这样能够催人奋进的精神资源去激励人们,特别是去教育和影响青少年,引导他们走出精神困惑,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理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科学家精神对青年的成长具有怎样的价值?
万美容:科学家精神的内涵是“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总的来说,科学家精神既涉及一般意义上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要求,也涉及我们对科学求真务实的态度,还涉及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必须有的奉献、协同的精神品质。这些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成长非常重要。
科学家精神首先涉及每一个人(包括科学家),和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彰显出一种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从具体的价值指向上来讲,科学家精神体现出一种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勇攀高峰、敢于创造的创新精神。科学创造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一定所有的探索都会得到理想的结果,在探索的过程中,可能会经受挫折、失败。这就要求有一种奉献精神,潜心研究,淡泊名利。现在有很多关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讨论,我觉得这部分人很难成为对我们时代起引领作用的真正的大科学家,他们缺乏这样的一种潜质。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或者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还应该追求真理,加强团结合作。这里面就涉及求实求真、团结协作的要求。同时,科学探索需要一代一代的人去传承,我们在一些著名的科学家身上往往可以看到他们潜心育人,为了科学事业发展培养接班人,表现出甘为人梯、扶持后学的精神。
科学家精神能够回应“躺平”“内卷”等现实问题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您多年来对青年问题一直保持持续关注。今天青少年身上的“躺平”“佛系”,包括作为另外一个极端体现的“内卷”现象,和过去几十年相比,是否更加典型?
万美容:当前这种现象表现得比较突出,也比较普遍。但是也要辩证来看,那些看上去“躺平”,或者不停地说“躺平”的青年,不一定都是真的“躺平”了。有一部分可能真的是不想奋斗了,因为他已经有了很好的生存生活条件,他就觉得我再奋斗也不是特别有价值。但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今天的环境中,“躺平”是一种无奈和自嘲,他并没有放弃,他还是在奋斗,但是觉得我这种奋斗似乎未必能够达到自己所追求的那样一个目标。所以实际上“躺平”反映的是一种很矛盾的心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就您的观察,当前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心理教育方面存在怎样的短板?如何破解?
万美容:上个学期我到一个涵盖小、初、高各年级学生的全日制学校调研,我惊讶地发现,按照一般的测量标准,现在连小学生当中都有不少所谓“心理有问题”的学生。
在学校,我经常跟辅导员老师探讨学生工作,大家一致认为,我们现在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定位层次可能还低了一些,很多工作重点放在了一些具体问题上。
很多地方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底线思维,就是不出问题,“确保一个都不少”,所以非常重视“问题学生”的教育帮扶。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在重视这个工作的同时,也要把教育的资源更多投向对青少年更高层次的精神引导,对优秀学生思想上政治上的教育。
从中央对于青少年教育引导的重大决策、重要文件里,也就是从顶层设计上讲,这种导向是非常明确的。无论是20世纪90年代的学校德育文件,还是21世纪初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部署,强调的核心问题、紧迫任务都是理想信念教育。
当前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实际上是成长过程中的烦恼。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解决具体问题,另一方面要注重从更高的层次加以引导,在引导青年追求更美好、更高远境界的过程中慢慢回应和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如果我们的工作仅仅停留在心理咨询、心理辅导这个层面的话,学生的负面情绪可能在短时间内得以缓解,但未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学生下一次遇到类似的状况,或者遇到更严重的困境,他未必能扛得过去。所以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应该更多地坚持一种正面的、先进性的导向,以更高的精神去引导。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科学家精神能为青少年思想教育提供借鉴的资源吗?科学家精神能否回应当前青年群体面临的这些现实问题?
万美容:我认为在青少年当中开展科学家精神的培育非常重要。比如,科学探索一定不是对某一个具体结论或结果的验证,而是对未知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追求真理的过程常常伴随着挫折和失败,甚至许多科学家明知道会失败,也愿意克服困难,向真理前进。这种无惧失败、迎难而上的精神,恰恰是今天青少年群体中相对稀缺的品质。
再比如,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着年轻一代的价值观,诸如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等倾向渐趋普遍。甚至越是顶尖的高校,“内卷”越严重,许多成绩优异的学生,为了零点几的绩点,不断地“卷”,不断地刷题刷分刷考试,这种现象值得警惕。“内卷”带来的首要问题是,大家越来越关注自我,更多追求那些具有“确定性”的东西,从而停下探索和创新的脚步。创新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与科学家精神是背道而驰的,老一辈科学家甘为人梯、淡泊名利的精神对于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竞争的关系,处理好个人成长与他人成长的关系、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非常有好处。
青年的成长需要崇高精神引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一封署名为“潘晓”的长信,掀起了一场全国范围内年轻人关于“人生的路该怎么走”的大讨论。40多年过去了,这场大讨论为什么能成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万美容:我在讲《青年学》课程时,曾和学生探讨青年的本质特征——青年从主观上,从思想意识的层面,他们是面向未来的,对未来充满着热情的向往。无论是40年前关于“人生的路越走越窄”的讨论,还是如今所谓“内卷”“佛系”“躺平”的争议,这些话语表达本身就说明青年很在意关于“理想”的思考。“我现在的生活怎么样”“我今后能发展成什么样”“我能创造多大的价值”……这些都是青年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形成的思考。
从这一层面来说,我认为在青年群体中培育科学家精神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每一位科学家成长过程中的有趣经历、奋斗故事,特别是他们曾经历的曲折,他们是怎么面对、怎么解决的,鲜活的经历和伟大的人格都是可供青年借鉴效仿的案例和榜样,不仅有助于当下青年的进步和成长,也有益于他们去探索自己人生的路。
华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人生的路该怎么走”让青年一代苦闷的背后,“路”是否太少?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万美容:近年来“考公热”“考研热”广受社会关注,似乎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条被社会约定俗成的“轨道”,年轻人都想在大城市立足,都想要一份稳定可观的工作,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今天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每个人都想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更高的人生期盼,这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们确实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有崇高精神追求的人,会将目光投放得更长远,不过分在意当下的得失,眼前相对不理想的状况恰恰会为他带来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
比如一个年轻人如果在大城市里按照世俗的标准去成长,他的生活可能就是一条相对平稳的直线,人生价值不一定会得到很大的丰富;但如果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眼下的条件可能比较差,但未来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比如在农村,我们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可能只是城市的现代化,一定要有农村的现代化。因此,眼下在别人看来“不明智”的选择,从长远来看反而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当然,我们讲“一代青年的成长需要崇高精神引领”,“崇高”不是遥不可及的,也不意味着必然牺牲个人的利益,而是要把个人的成长融入国家的需求中去,这样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会对个人成长提供一种加速度。从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到关注他人的需求、国家的需求、时代的需求,进而真正融入这个伟大的时代,是一代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如今00后一代全面进入大学校园,社会环境、时代议题等也和40多年前的那场大讨论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们应该如何认识现在的年轻一代?
万美容:首先,我觉得对任何一个时代的青年,都要持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因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启示我们,青年就是未来。如果我们对今天的青年缺乏信心,实际上就是对人类社会的未来缺乏信心。
其次,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发展到今天,为青年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新时代中成长起来的00后一代,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等和老一代人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不能用过去的那套思想观念来看待今天的年轻人,而要积极发掘年轻人中的先进典型和“闪光点”。比如就在武汉,新冠疫情期间我们清楚地感觉到,面对如此重大的一个历史事件,无论80后90后还是00后都挺身而出,为社会挑起大梁。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充满信心,一方面要正视问题,用包括科学家精神在内的积极的思想文化资源去引导青少年解决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和困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 实习生 张子航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