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区发展网讯 上海市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金梅园居民区党总支探索出了一条助力老旧小区“逆生长”的社区治理新思路——将经久未用的“人防工程”改建成新型两用的下沉式广场,把“空间”还给居民。未来,这里将不仅是儿童乐园、科普基地、健身步道、阅报长廊等功能区的聚集地,还将是基层党组织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初心使命,助力老城区转型发展的新名片。
巧用心思善观察,建设新型两用民生工程
金梅园居民区的梅园小区拥有着近2000名住户,但小区内环境老旧,公共活动空间极为匮乏。小区里唯一一块禁止停车且能够供居民活动的场所就是梅川路43弄那块连休闲座椅都没有的空地,平常也只能打打太极拳、做做养生操,功能极为单一,居民们渴望改善居住环境的诉求极为迫切。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块空地下近1000平方米的人防工程,直接为日后开拓新型活动区域提供了可能。
“这一块地方本来就属于居民,我们只不过用了点心思,换个方式物尽其用罢了。”在金梅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娱看来,将这近1000平方米的闲置空间改建为下沉式广场,一定能在未来成为居民口中津津乐道的“家门口好去处”。而这个大胆的想法,实则来源于一位党员骨干在学习“四史”时的一次突发奇想。当时,几位班子成员知悉后都拍手叫好。经过若干次联席会议“头脑风暴”和设计修改,2020年9月中旬,这份设计稿终于“出炉”了。
在功能上采用“动静结合”的设计手法,靠近北侧的规划以“静”为主,主要布置展览室、阅报廊等。靠近南侧的规划以“动”为主,主要为儿童乐园、健身步道等。分别在南北两面设置出入口,其中南面入口为无障碍坡道,以保证无障碍人士能够顺利通行。本次设计中的最大亮点在于保留了人防工程的特色,于广场中央设置人防宣传影壁,同时结合历史遗留下来的“防爆波活门”“通风百叶门”“战时排风机”等人防设施,打造成特色的景观长廊,让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学史明鉴”。
跨前备好处置预案,实现施工后“零投诉”
在老旧小区内开建一个曹杨辖区乃至普陀区内都从未有过先例的新工程,会让居民有所担忧。考虑到这一点,金梅园居民区党总支在敲定设计稿前就与居委干部、党员骨干、楼组长及志愿者们通了气,预先准备好各项专业勘测报告和紧急处置预案,确认好“首问责任制”等工作法则,即“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由同一个人对接”,以迎接接下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
要修建广场,第一件事就是打桩。一根桩要打8到12个小时,打48根桩就需要连续打48天。家住工地附近且患有轻微神经衰弱的杨阿姨听到消息后,担心施工会影响到自己的日常作息,房屋也有可能开裂下沉,立即向居委会反映。住在同一栋楼的党支部书记陆娅见状,立即带着勘测报告来到了杨阿姨家里,一点一点地为其详细解读,还诚挚地说道:“等广场里的儿童乐园建好,以后每天都能听到小朋友们的欢声笑语,这样多好呀!”听到陆书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解释后,杨阿姨悬着的一颗心才终于放了下来。让居民异议声越来越小的,是一场各方代表云集的联席会议。金梅园居民区党总支牵头居委会、业委会、物业、设计师、施工团队及第三方勘测专家,组织召开了下沉式广场修建项目推介会,会上提炼总结了几乎所有居民的担忧与疑虑,并安排相关代表当场为居民解答。那一天,会场里坐满了人,唇齿交锋不断,但会议结束后,小区里的异议声就越来越小,直至全无。最终,这项民生工程终于在“零投诉”的氛围下浩浩荡荡地开工了。
用好“图钉工作法”助力老城区实现“逆生长”
如今,走进梅川路43弄的施工现场,可以看到这座老城区内的下沉式广场已初具模型:那面曾有居民担心会将阳光反射到家中的透明玻璃防罩里,已建起了休闲座椅;广场南侧的儿童乐园规划区里目前只有几片落叶,但几位妈妈不久前已同居委干部挑选好了“神兽”们可能心仪的滑梯款式;沿着楼梯向下走到广场中央,人防警言已在影壁上若隐若现;环绕在四周的10个不同规格的空房间,正在等待着被各种创意设施一点点填满……
这项民生工程得以顺利进行,金梅园居民区党总支近年来总结提炼的“图钉工作法”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一工作法拥有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要求把民生实事“钉”在脑海里,时刻谨记推进进度;二是用“钉钉子”的精神解决各种疑难杂症;三是所有党总支成员的心要“钉”在一起,凝心聚力办好实事。
遵循着这套工作法,金梅园居民区党总支聚焦修建下沉式广场这一民生工程,发动小区内的470位党员,凝聚“红色力量”,定期开展班子例会,将大家的心拧成一股绳,用“两小时响应机制”尽可能快速解决居民疑虑。终于,今年6月底,这场巨大的民生工程就将完成所有硬装和软装,7月初即可正式启用,届时,金梅园居民区老百姓满心期盼的公共活动空间改造将真正地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