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中央出重拳。近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发文指出,要刹住通过数字化手段变相加重基层负担的歪风邪气,减少基层干部在数字时代的无谓劳动,让广大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是形式主义问题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变异翻新,也是加重基层负担的主要表现之一。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为基层干部消除“指尖之累”,是很多人的共同期待。
对于基层干部来说,“指尖之累”不仅带来身体之累,还带来精神之困。如果整天疲于奔命、心力交瘁,不仅无益于身体健康,也无益于开展实质性工作。
此次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重在建立长效机制。应该说,此前经过专项整治,已取得阶段性效果,比如有基层干部表示,“最直观的就是手机‘叮叮当当’的提示音少了”“盯群、爬楼的情况少了,服务群众的质量也提升了”。
但是,也要看到,消除“指尖之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稍加松弛,就可能出现反弹。为此,就要找到形式主义的问题和症结所在,既要紧盯老问题,也要及时发现新表现,全面检视、靶向治疗。最重要的是,要加强源头治理和制度建设,进一步把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需要思考的是,数字化推进、新技术赋能,给广大基层干部开展工作带来了便利。但在实践中,为何出现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究其因,还是一些部门过于注重留痕,过于强化政绩考核,且习惯层层转嫁压力,以及过度依赖“群里来群里去”等。
应该说,留痕并无不可,但不能简单以工作留痕代替实际工作成效评价;推广政务应用程序并非不可,但不能强制推广下载,也不能强制要求定期登录。至于多头填报、重复索要数据,更是在人为降低基层干部的工作效率,应该被严肃治理。
尽管消除“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不可能一劳永逸,但需坚持问题导向,实现源头治理。中央网信委此次发文就指出,用3到5年时间,健全完善常态化监管措施和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实现主体责任、监管责任、监督责任的贯通联动。换言之,建立健全问题发现、案例移送、责任协同等机制,用好用足专项整治、技术监测、典型案例等工作成果,才能釜底抽薪,更好地实现高质量治理效果。
“App刷个遍,问题没解决几件”“忙着‘键对键’,不顾‘面对面’”“‘群里吼’代替‘实地走’”……作为“指尖之累”的直接“受害者”,基层干部最有发言权,也懂得如何找到更精准的治理突破口。基于此,在治理过程中,还应多听听他们的心声,多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推进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向上向好具有重要意义。中央网信委此次发文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对各地提出了新要求,也明确了治理路径。只有不打折扣地落实要求,因地制宜地推出治理举措,真正把消除“指尖之累”当成一件大事来抓,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才能让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负担中解脱出来,更有精力去干事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