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施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由民政部门牵头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支持、指导各社区居民委员会设立专人专岗,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2020年5月,深圳市民政局在龙华区选取观湖街道开展社区专职儿童主任建设试点工作,我们来看看他们一天的工作是怎么开展的。
5月12日上午,观湖街道大和社区儿童主任吴凯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她熟练地打开了儿童信息管理系统,开始录入和核查辖区未成年人信息。“嗯?不对,有两户户籍困境未成年人信息不全,可能会影响后续跟踪服务。”于是,她来到社区困境儿童家里,同家长拉起了家常,详细了解两名困境儿童近况和服务需求。
刚结束走访工作,社区警务工作人员匆匆打来了电话,说发现一名疑似流浪的未成年人。吴凯珍又匆忙赶往现场处理。原来,16岁的江西籍儿童小光(化名)5月10日离家出走,坐着一辆货车来到深圳,社区警员发现小光后,将其暂时安排社区警务站。
下午,吴凯珍安抚好小光情绪,联系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开展救助工作。稍晚,她与民警一道将小光送上回江西的高铁。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吴凯珍陷入沉思,作为一名社区儿童主任,面对困境儿童的多方面需求时,需要扮演倾听者和陪伴者的角色,需要尽可能了解儿童心声,了解他们内心的需求,带动其他力量参与服务。
观湖街道大和社区儿童主任吴凯珍(右一)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一直是民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今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更是赋予了民政部门新的职责和使命,龙华区民政局通过“建立三个机制、凝聚三大力量、打造三大阵地、强化三项服务”四方面举措,打造未成年人关爱保障龙华样本,初步取得了社区专职儿童主任覆盖率、服务设施覆盖率、困境未成年人资助率“三个100%”的阶段性成果,实现资金救助、物资救助、服务救助的“造血”“输血”并行救助模式,形成了可供复制、借鉴的龙华经验。
建立三个机制,绘好试点路线图
建立联动机制,握紧组合拳。筹备成立龙华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从区层面统筹、协调、督促和指导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形成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大格局。
健全服务机制,画好指引图。拟定《未成年人救助服务规范(试行)》,规范儿童主任工作原则、工作流程、基本服务内容和档案管理等,促进儿童主任关爱服务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
完善保护机制,打造防火墙。在深圳市首创“强制报告”“入职查询”两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制度,联合区检察院、区人民法院等12部门,限制有侵害儿童犯罪记录者进入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行业;要求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单位发现未成年人受侵害时,及时向公安和检察院报告,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凝聚三大力量,织密兜底保障网
强素质,组建生力军。选拔一批懂业务、知民情、有情怀的人员担任社区儿童主任。目前,龙华区社区儿童主任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80%以上,全都取得社工证,平均年龄32岁。
集众智,成立专家库。依托社区治理智库资源,组建一支由法律服务、社会工作、心理辅导等领域专家组成的工作队伍,探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实践路径和理论支撑。
提效能,成立专项基金。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为困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供稳定、持久的经费保障,将非深户籍未成年人纳入救助范围,提供精细化关爱服务。
打造三大阵地,构筑一体化平台
建立深圳市首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依托广东省社会工作试点基地观湖街道大和“社工村”,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研究和社工个案服务,建设集研讨创新、服务实践、资源合作为一体的未成年人服务枢纽平台。
设立全市首个未成年人一站式保护中心。协调区妇幼保健院设立全市首家未成年人一站式保护中心,实现办案人员、专业医生、司法社工、心理咨询师对遭受侵害未成年人在同一场所开展一次性案件询问、身体检查、证据提取、医疗救助及心理疏导等工作。
统筹建设儿童友好设施。联合卫健、城建、城管等部门,建成儿童友好型医院和全国首家妇女儿童健康体验馆;建成龙塘社区公园、白石龙音乐公园等儿童友好型公园;建成区图书馆儿童阅览室、区党群服务中心少儿图书馆、景龙社区少儿图书馆及2家儿童书房,创立少儿流动图书馆和共享图书项目。
强化三项服务,共画“童”心圆
强化救助服务,保障底线民生。施行“排查发现—救助帮扶—跟踪服务”闭环管理,全力做好未成年人的兜底保障工作。2020年以来,累积入户走访3000余人次,累积发放救助金33.57万元,惠及困境未成年人341人次。
强化成长服务,提升综合素质。搭建街道—社区—学校三级儿童议事体系,引导儿童参与社区“微治理”,构建未成年人参与基层治理的生动格局。在观湖街道鹭湖社区规划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打造绘本一条街,打造沉浸式美育体验,促进未成年人参与社区共建。
强化宣教服务,营造良好氛围。累计开展困境未成年人关爱保护政策宣讲55场次,参与人数近600余人,引导监护人强化监护主体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