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些领导干部满足于看得见、摸得着、费力少、见效快的“显绩”,对那些不显山、不露水、周期长、见效慢的“潜绩”则不上心。“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广大年轻干部务必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强化勤政潜绩意识,甘为人梯;争做务实显绩先锋,无私奉献。
“潜绩”是保障“显绩”的基础。所谓“潜绩”,是不显山、见效慢的政绩,比如:精神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等。本固才能枝荣,根深才会叶茂。福建东山县的县委书记谷文昌之所以一直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敬仰,是因为他在任时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显绩”,而是默默无闻地奉献,带领当地干部群众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孙后代的防护林,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种“潜绩”,是最大的“显绩”。只有扎扎实实打基础、兢兢业业谋实事,多办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多做顺民心、惠民生、利发展的好事,多创造惠及长远、造福后代的潜绩。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真正成就显山露水的醒目政绩。
“显绩”是检核“潜绩”的标尺。所谓“显绩”,是看得见、见效快的政绩,比如: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数量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1962年12月至1964年间,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焦裕禄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他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坚定信心、下定决心、保持恒心,厘清每个时间节点完成的指标,做好“显绩”;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使一切工作都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潜绩”与“显绩”都是政绩。“潜”是“显”的基础,“显”是“潜”的结果,“潜绩”与“政绩”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在浙江任职期间,他曾在《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中写道:“对领导干部来说,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一方百姓造福,应该有政绩,也必须追求政绩。共产党人的政绩,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新时代给出了诸多“试题”,需要我们认真“作答”。对于空无的政绩、“偏科”的政绩、虚假的政绩、“透支”的政绩,人民在“阅卷”的时候是不会给“及格”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新时代的年轻干部,既要撸起袖子,干出更多推动发展、惠及民生的“显绩”;又要耐住性子,多做一些强根固本、泽被后人的“潜绩”。新时代新征程,在遂行时代任务的历史实践中兢兢业业做实“潜绩”,开拓进取创造“显绩”。(苏晓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