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山东农业大学持续开展“万名学子联万村,我为家乡做贡献”乡村振兴驿站建设活动,全校779名指导教师携手1万名学生科技专员,深入全省1万个乡村振兴驿站开展活动,搭建学校与乡村联系更加紧密、服务更加便捷的桥梁纽带。
山东农业大学学生游天恩和黄子涵带领24级同学组建“返乡青年志愿服务队”团队于近日走进泰安市高新区真核生物科技(山东)有限公司,开展了一场以“微生物技术助力农业绿色发展”为主题的实践调研活动。
初遇微生物菌剂:实验室里的“魔法”与坚守
实践的第一站是泰安真核生物科技公司的实验室。推开门的瞬间,精密仪器与实验员们忙碌的身影映入眼帘——这里没有魔杖,却上演着真正的“农业魔法”:菌种在发酵罐中悄然生长,最终封装成一袋袋褐色粉末,科技的力量让“无形”的微生物转化为“有形”的农业利器。公司技术骨干的讲述也令人动容——他们研发团队曾为突破菌种活性保持难题,连续数月攻关实验;为验证田间效果,顶着烈日采集上千组数据……这些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一粒菌剂”背后的智慧与坚守。
小菌剂大能量: 绿色技术点亮田间希望
调研的核心问题聚焦于微生物菌剂的农业应用。技术人员以小麦根腐病防治为例,现场演示了菌剂如何通过抑制病原菌、促进根系生长,使病株恢复生机。技术人员向我们介绍:“与传统农药相比,菌剂不仅能减少化学残留,还能提升土壤肥力。”试验田中,对比组作物长势差异显著,直观印证了这项技术的环保价值与经济价值。在看到使用菌剂后茁壮成长的农作物后,我们切实感受到了该技术对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性。
令人更加震撼的是小麦根腐病防治实验:喷洒菌剂的病株一周后重新挺立,而传统农药组依旧萎靡。技术员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菌剂不仅减少30%化肥使用,每亩还能增收200元。这哪是菌剂?分明是农业绿色转型的“金钥匙”!
(图为科技专员在真核生物科技公司实验室观摩菌剂发酵流程展示 游天恩供图)
校企联动打通“最后一公里”: 当象牙塔遇见黄土地
在与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中,科技专员游天恩了解到了当前推广微生物菌剂的现实困境:一方面,农户对生物技术的认知不足,许多农户觉得菌剂不如化肥‘立竿见影’;另一方面,企业亟须既懂农业又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针对这些问题,游天恩依托学校乡村振兴驿站平台,为企业推荐了“驿站APP”的“随时问”专家咨询功能和“找资源”技术对接模块,并协助企业发布人才需求信息。
通过学校乡村振兴驿站APP,连夜搭建“云端问诊”通道,让农大专家与企业人员视频连线;促成校企共建“新农人培养计划”,首批多名学子将带着课本知识走进田间课堂。当看到农户们扫码关注APP时眼里的期待,游天恩突然明白——科技助农不是单方面输出,而是知识与实践的双向滋养。
青春答卷:做乡村振兴的“追光者”
此次调研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更是一堂生动的“田间思政课”。作为科技专员,成员们深感肩头的责任之重。科技专员游天恩说:“乡村振兴需要高大上的技术,更需要俯下身子的青年。这条路或许漫长,但我相信,当青春与乡土相遇、科技与农业相融,每一粒播撒在泥土里的菌种,终将孕育出充满希望的春天。”
未来,农大学子将持续跟踪企业需求,通过乡村振兴驿站平台整合高校科研资源,推动更多“实验室成果”走向田间地头;联动学校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指导,并计划通过短视频记录菌剂使用效果,用“老乡听得懂”的语言科普微生物知识,助力提升农户们的认知。(作者:黄子涵、游天恩、朱逊、陈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