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4月26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法律与民生的双向奔赴:杭师大学生普法调研让个人破产制度 "听得懂、用得上"

在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中,“个人破产”制度作为一项与民生紧密相连的重要理念,正逐渐从理论走向大众视野。近日,杭州师范大学的“个人破产制度”调研实践团通过一系列创新普法与深入调研行动,让个人破产制度变得“听得懂、用得上”,在法律与民生之间搭建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创新普法:让法律条文走进生活

寒假期间,杭州师范大学的调研实践团来到杭州市未来社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普法活动。面对“法律术语晦涩难懂” 这一普遍难题,团队精心设计并推出了三大普法利器。

他们将《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巧妙地转化为生活场景,以个体店主等常见职业的案例为切入点,引发了民众的强烈共鸣。这些生动形象的场景,让原本复杂的法律条文变得通俗易懂,居民们直呼“接地气”。此外,团队还在社区广场设立了“债务解忧铺”咨询台,现场解答居民们提出的诸如“如何保留必要生活费”“信用修复周期”等高频问题。活动期间,一句“原来申请破产还能保留基本家电!”在居民中口口相传,此次普法活动累计为60名群众揭开了个人破产制度的 “重生密码”。在杭州市云水社区,一位曾经历生意挫折的居民感慨道:“以前只知道企业能破产,没想到个人也有法律保护伞,这样的普法真解渴!”

倾听民声:深入社区挖掘真实需求

为全面了解不同群体对个人破产制度的认知与需求,团队深入全国3省4市的社区,广泛收集各方声音。在与退休群体交流中,他们发现老人们一方面担忧“老赖钻空子”,另一方面却十分支持对重病患者的债务豁免;创业者们则迫切希望能明确“诚实而不幸”的认定标准,为创业失败后的债务处理提供清晰指引;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如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群体,呼吁设立“职业工具保护条款”,保障他们在面临债务困境时能够继续维持生计。

团队访谈组组长王同学展示着487页的访谈记录,其中记录了23个真实债务故事,这些都将成为未来立法建议的鲜活素材。王同学表示:“我们记录的不只是观点,更是中国式债务困境的民生图谱。”

数据画像:精准洞察认知现状

除了实地访谈,团队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放了1200份问卷,以此绘制出民众对个人破产制度的认知图谱。调查数据显示,仅有7%的受访者能准确说出个人破产程序步骤,这反映出民众对该法律的了解程度较低。同时,89%的群众期望通过短视频、社区讲座等通俗方式学习法律,72%的小微企业主支持建立“创业失败保障机制”。负责数据分析的李同学指着屏幕上的热力地图介绍道:“数据印证了法律与民间的认知鸿沟,杭州、深圳等经济活跃地区的需求最为迫切。”

企业视角:探寻商业实践中的法律价值

团队还走访了恒勤地产等23家企业,深入探讨个人破产法在商业实践中的价值与应用。企业经营者和法务人员普遍认为,了解个人破产法有助于在商业合作中更好地评估合作伙伴的信用风险。大型企业则更多地关注如何为陷入债务危机的员工提供法律支持,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调研中,85% 的企业家呼吁建立 “债务预警信息共享平台”,以进一步完善个人破产相关制度。某科技公司总监在座谈会上表示:“这不是简单的逃债防火墙,而是社会信用的修复器。”

学术转化:推动调研成果落地

经过20天的深入调研,团队的努力积淀转化为一系列实质性成果。他们撰写了5万字的《个人破产制度社会认知调研报告》,提出了12条具有针对性的立法建议。指导老师刘敏教授评价道:“这些建议就像法律与社会的接线图。”正如团队负责人周韩芳所说:“我们用脚步丈量出的不仅是法律条文与现实的距离,更是制度文明生长的可能。” 此次杭师大学生的普法调研行动,不仅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更为推动个人破产制度的普及与完善贡献了重要力量,让法律真正长出民生的根系。(通讯员:胡逸扬)

上一篇:临沭农商银行三步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下一篇:陶行知教育基金会在合肥举办“乡村振兴 与爱同行”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