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对话·基层治理”系列直播活动第1期在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暮云街道楠竹社区举行。本次活动由“社区工作参考”公众号主办,聚焦“社区治理人才从哪里来”这一核心议题,邀请楠竹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向洪兵,湖南唯实公共服务中心主任、湖南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李焱林担任嘉宾,由湖南唯实公共服务评估中心副主任吴青云主持。两位嘉宾结合理论与实践,从社区治理人才的培养、外脑智库参与及居民参与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交流。
直播活动现场。
社区工作者的人才培养实践
主持人:社区治理的核心在于“人”。楠竹社区近年来荣获多项荣誉,居民从“陌生人”变为“社区铁粉”,请问向书记是如何激发居民参与热情的?
向洪兵:楠竹社区作为新成立社区,确实面临过典型的“陌生人社区”困境。辖区居民普遍素质较高,对社区服务的期待值也更高。基于这个特点,我们确立了“从陌生到共生”的治理路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先,是破冰阶段。社区成立初期,我们采纳居民建议,组织团队赴成都等地学习社区营造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新时代的社区治理必须突破传统模式,为此特别邀请社区治理专家阿甘老师驻点指导,通过工作坊形式重构居民关系网络,逐步实现从“门对门陌生人”到“面对面知心人”的转变。
其次,需求调研。在工作推进中,我们同步开展需求问卷调研,回收700余份有效问卷,充分了解居民特长与服务意向。以此为基础,依托社区公共空间,不断的发展培育社群,寻找社区合伙人,社群主理人,助力社区有效治理。
第三,挖掘社区能人,组建社区社群。社区建立之初开展“参与式规划设计”项目起初遭遇过质疑,但我们坚持“以行动见初心”,组建专项小组历时月余开展“扫楼行动”,深入走访居民,最终挖掘出167名社区能人。这些骨干力量参与阿甘老师主持的空间规划工作坊,更成为后续治理的中坚力量。
主持人:李老师作为“社区工作参考”主理人发起“社区治理共学营”,能否分享该计划的初衷与目标?
李焱林:社区治理共学营旨在为社区工作者提供系统化学习平台,提供四方面服务:一是“好书共读”读书会,解决大家在基层治理中认知,思维以及理念方面的问题,这里给大家推荐几本好书,也是后续共读会和大家学习的:如《群众主体——乡镇党委书记的基层治理笔记》《社会工作实践知识——理论构建与行动研究》《合作的进化》《协商自治·社区治理——学者参与社区实验的案例》《改变》等;二是社区案例经验分享,挑选一些议题,比如“社区公益基金”“社群运营”“社区合伙人”等,筛选一些做的好的社区伙伴与大家进行分享;三是社区治理资料库,我们整理一些社区治理常用的资料分享给大家;四是线上的社群交流。既有理念方面,又有实操方面内容,还有工具资料以及互动交流,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些帮助。
主持人:社区治理需要多元化人才,向书记认为社区治理需要依靠哪些核心力量?
向洪兵:社区治理需依托四类人才。一是社区工作者,带头示范,强化服务意识;二是外脑智库。引入高校、社会组织专家学者提供智力支撑;三是社区骨干。挖掘党员、楼栋长、社群主理人等热心居民,赋予其组织权责;四是通过兴趣社群把居民中的热心骨干转化为治理参与者,他们既是社区服务的受益者,也可以是服务的提供者。
主持人:楠竹社区有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向书记您在“带队伍”“培养人”上有什么秘笈?
向洪兵:关键在于“共识”与“行动”。第一是团队凝聚共识,大家对要做的事情充分交流,达成共识;二是书记带头,全员下沉,社区工作者每天走访居民,主动交朋友,累计认识超千人,建立信任基础;三是参与式分享例会,每周四举办“参与式分享例会”,工作人员轮流主持,分享沟通技巧、社群运营等经验,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四是主动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主持人:李老师,刚刚向书记介绍社区工作者培养的秘笈,您还有哪些补充?
李焱林:培育社区治理人才如同育苗,生长的"土壤"与“环境”很重要。人才要成长并发挥作用,需要给想干事者有敢干事的空间,需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我们参与推动的天心区赤岭路社区公益基金的案例就是典型的例子。发展社区公益基金,当时我与社区莉云书记交流了有大半年之久,莉云书记对此对如何做好社区基金已有充分了解,但具体要做,还是有顾虑。后来,在街道党委书记的支持下,赴成都玉林东路等社区实地调研学习,把人家的成功做法与自己的设想做了比较,逐步消解顾虑,最终推动基金成功落地,现在,该社区公益基金发展很好,在筹款筹物,规范管理,推动社区治理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做基层工作,既要有脚踏实地的服务精神,又要有敢为人先的破局勇气,只要符合群众根本利益,即便面对未知领域,就要敢于实践尝试,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楠竹社区春晚。
外脑智库赋能社区治理
主持人:刚才听您说到中南大学罗宇翔博士、社造家阿甘老师等专家参与到楠竹的治理之中,您认为外部专家之于社区治理的价值何在?
向洪兵:楠竹社区的阵地阵地建设,治理创新方面得到许多外部专家老师的指导,也特别感谢这些老师对社区的支持。我认为外脑智库对楠竹的社区治理有以下助力:一是拓宽视野。专家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思路,比如组织我们去成都等地学习先进经验,这些"走出去"的学习让我们跳出固有思维,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二是激励鞭策。从社区成立初期开始,老师们就带着我们和居民一起做参与式规划,撬动辖区资源。有时候社区工作人员觉得辛苦甚至犹豫是否要继续,但专家们会耐心解释这些工作的价值,给我们鼓劲,激励我们坚持前行。三是资源链接。专家们自带“资源库”,能够帮社区扩大影响,比如与罗宇翔博士的合作,从最初个人合作,到我们现在和中南大学的合作,我们一直在续写这份缘分。四是激活参与。外部老师也可以带着我们一起玩,比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时,我们一起协调学校、商户的资源,同时也得到外部老师帮忙协调资金支持,我经常开玩笑说我们“占了便宜”,不管怎样,我觉得社区群众获利,我就觉得值了!另外,我们社区小伙伴在这其中也受益,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有许多大学生以及居民骨干来社区帮忙,社区工作有了帮手,比如我们社区的视频拍摄剪辑等,社区小伙伴也获得成长。专家团队对社区治理赋能明显,既补足了我们的专业短板,又激活了内生动力,这种内外结合的模式正是楠竹社区快速成长的关键。
李焱林:刚刚向书记说外部资源来到社区是社区“占便宜”了,这是一种感恩的心态。我认为合作本质上是互利共赢的,是成就彼此。智库专家走进社区调研辅导,社区为专家学者提供研究实验场域、增强其对基层的了解与认知,为专家学者做好学问,把文章写在大地上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二者是互益的,是相互成就的。如今天下午看到的情景,大学生们在这里讨论参与式规划设计,既对他们的学业完成有益,又对楠竹的发展有益。
现在,要做好社区工作,还须善于设计与谋划,提前预判需求。通过与外部专家老师对话交流,能获取新理念新方法,这种思维碰撞往往能产生更大能量与智慧,助推社区治理深入发展。在新事物、新做法面前,有些社区书记可能还存有疑虑,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对创新项目的长远价值认识不够,把握不准,担心办错事,这就需要持续学习与了解,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而外部专家智库往往能激活思维、拓展想象空间,进行充分交流论证。新时代社区工作需要借助外脑智库力量。就像每个社区有法律顾问一样,每个社区也需要有属于自己的“社区治理顾问”。选择好合适的伙伴担任社区治理参谋,这对做好社区治理很重要。
儿童墙绘。
社区社会组织运营与志愿者管理
主持人:楠竹社区孵化了30余个社会组织,如“铁骑巡逻队”“萌娃跑团”等社群骨干如何发掘,社区如何组建及运营维护?
向洪兵:我们社区社群的建立过程很有意思。最初社区有许多老年人兴趣类社群,比如舞蹈队、合唱团、羽毛球社等,后来逐渐发展出特色社群。针对儿童群体,为解决校门口交通拥堵问题,居民自发组织了"步行巴士"——小朋友们举着专属旗帜结伴步行,这个创新模式吸引了众多家庭参与。青年群体方面,福天长郡篮球队通过定期训练,不仅在社区内凝聚活力,还在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社区每月开展"居民社群日",各社群在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刚刚也有直播间的伙伴问可以怎样参与社区社群活动:一是加入社区"社群之家"微信群报名加入;二是到社区活动中心现场咨询工作人员了解我们社区活动;三是关注社区公众号“楠竹向上”后台留言(特别说明:“楠竹向上”四字由居民亲笔题写,logo由高校师生联合设计)。
在空间规划方面,我们始终坚持"居民优先"原则。通过压缩社区小伙伴办公区域,把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让渡给居民使用。
李焱林:“剧透”一下,楠竹社区处处体现着居民共创的印记。比如向书记外出分享的PPT,就是由社区居民参与策划并共同制作完成的。还有个社群案例——社区咖啡馆,非常有意思,由28位宝妈共同运营,这28位宝妈借助咖啡馆这一载体,搭建了一个宝妈互动交流的自组织,有利于居民的交流与兴趣发展。
主持人:如何解决志愿者“用爱发电”难以持续的问题?
李焱林:参与社区事务与活动,居民意愿是存在的,关键在于引导、挖掘并回应好居民需求,让居民觉得有需要、感兴趣。从居民兴趣入手,支持居民发展兴趣,培育发展好兴趣型社区组织很重要。只有先满足居民的利益诉求,让居民感到社区是真情实意地为我考虑,为我服务,才会与社区有更多的情感连接,才能有更强的意愿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中来。这也是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的逻辑。这种渐进式培育方式既能保持社群参与活力,又能激发其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与社区治理的意愿。
主持人:社区对于社群的骨干、社区志愿者是否有相关表彰激励机制?
向洪兵:通过前期协作参与,我们凝聚了一批社区骨干志愿者力量。社区搭建了线上积分平台"云上楠竹",对志愿者参与社区事务进行积分管理;线下设有慈善超市接收爱心人士捐赠物资,支持志愿者积分兑换。更具影响力的是每年举办的大型社区春节联欢晚会——通过这个平台,我们累计评选出186个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激励。
主持人:年轻人认为社区事务“太琐碎”,如何吸引他们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成为社区志愿者?
李焱林:目前,社区的重点服务对象集中在一老一少,对年轻人的关注相对较少,而年轻人的参与确实是社区治理中的难点和痛点。要吸引年轻人参与,关键在于理解并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需要更多地走进年轻人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他们的真实想法与需求。此外,可以依托社区公益发展基金,开展青年人感兴趣的公益创投项目,在确保服务有效性的基础上,通过满足年轻人的实际需要,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增强社区服务的覆盖面,还能有效地激发年轻人的参与热情。
社区“娃娃跑团”。
社区治理的“强人治理”与“常人治理”
主持人:社区治理从“强人治理”转向“常人治理”,您是否认同?如果认同,如何实现这一转变?
向洪兵:我认同这个观点。社区是大家的,其治理不能仅靠某一个人的努力,而需要多方协同合作,动员更多的居民参与进来。特别是,培育社群、依靠骨干参与社区治理显得尤为重要。当社区建立起长效机制,培养出多个活跃的社群,并拥有多位骨干成员协助解决各类问题时,“常人治理”的目标就实现了。
李焱林:从许多案例来看,当前村社区的治理较多依赖“强人治理”。社区治理从“强人治理”转向“常人治理”是一种理想状态,需要有一定的条件、机制和规则。正如成语“萧规曹随”所表达的那样,一旦建立了好的规则,并依靠这些规则推动事务的发展,就可以实现社区的有序治理,进而实现“常用治理”。
社区书画展。
快问快答
主持人:如果用武侠人物形容社区书记,您会选谁,为什么?
向洪兵:扫地僧——社区书记向扫地僧一样是团队的定海神针,平时是隐藏的武林高手,在背后默默无闻,但是关键时候能顶得上。
李焱林:郭靖与令狐冲的结合——既有郭靖的忠诚厚道品质与脚踏实地的精神,又期望能向令狐冲一样洒脱自如、充满活力。
一句话总结
李焱林:“学习改变社区,学习改变生活”。
向洪兵:“从‘我’到‘我们’,社区是我们的,有事大家一起来”。
(作者 社区工作参考公众号)